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提供的是一个人人都已变形的异化世界。所以《何典》成了一部中国的变形记,只有这些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鬼蜮,才能形容曲尽世事荒唐。就深层的心理意蕴而言,晚清的谴责小说,正与《何典》一脉相承。
因此,《何典》这样一部满纸荒唐言的作品,实际上深刻地反映了封建衰世人们的心理危机,对于自己所生存的现实世界充满了荒诞感、悖谬感。皈依膜拜的精神偶像已经崩塌,忠奸对立的思维模式悄然消解,一切对于清正廉明的期待,都已幻灭,眼前只剩下了鬼影幢幢。信仰被戏侮、被践踏成为肮脏的破抹布,既无力挽狂澜的志士宏图,亦无回天乏术的仁者深悲——这些似乎也都已变得滑稽可笑,人们只是觉得被一群恶鬼和饿狗包围得透不过气来而已。
《何典》所写的是人生的彼岸——冥世。人们对于冥世,一直怀着恐惧,也怀着期待,企盼有所谓冥报,天道昭彰,善恶果报,恶人必近代小说变革的征兆遭冥谴,善人必获福祉,甚至幻想存在一个清正廉明的冥间,以鬼世界的公道消释人世界的悖谬。然而,一朝大梦遽然醒来,发现人生的彼岸原来也是甚荒唐,依旧难逃花面逢迎,世情如鬼的梦魇,这才凉透了一副心肠,激成了一派亵渎神明、游戏人间的模样,此《何典》之所由作也。
艺术特色
吴方言的嵌入,浓重的方言特色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用方言写成的小说是屈指可数的。而用不同于北方话语系吴方言写作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何典》通篇应用吴方言,凸显了浓重的方言特色。虽然是吴方言,但并不影响对小说的理解。在中国古代,很难找到这样不加任何伪饰,毫无忌惮地把本来面目呈现给读者的作品。
《何典》第三回叙述活鬼得病、服药无效后的几句插白:正叫做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果然犯实了症候,莫说试药郎中医弗好,你就请到了狗咬吕洞宾,把他的九转还魂丹像炒盐豆一般吃在肚里,只怕也是不中用了。
但是,《何典》也把俗谚中的糟粕也收了进去,甚至故意无数次有意提到性器官和性活动,这都是文人们向来有意避开的禁区。这就降低了作品的格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讽刺意义。
大量用典,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加深讽刺意味
《何典》中大量运用成语,谚语、俗语和惯用语、歇后语等。
1.成语
且看《何典》的开篇中仅仅是几十字的开篇文字,就写下了开天辟地、太平世界、天神天将、虚无缥缈、空中楼阁、一向无事等几个成语,反映出作者深厚的语言表达力。同时,也正因为成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章在高雅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为小说增色不少。
2.谚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从长期的生活生产经验中提炼出来并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句子,意义表达完整,通俗易懂,反映出普遍存在的规律和深刻道理。例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3.歇后语
歇后语又称譬解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截常常是形象的譬喻,后半截是解语,用来直接说明和表明事理。在《何典》中出现的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歇后语,不仅能让人更加形象化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并且使人读来也是朗朗上口,富有韵味。
- 推荐作品:
- 经
- 十三经
- 礼记
- 论语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隋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疑龙经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