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蜀论
或曰:刘备之争天下也,不因中原而西入巴蜀,此所以据非其地,而卒以不振欤?曰:有之也。备非特委中原而趋巴蜀也,亦争之不可得,然后委之而西入耳。备之西者,由智穷力惫,盖晚而后出,于其势之不得已也。
方其豪杰并起,而备已与之周旋于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吕布夺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夺之,晚得荆州而孙权夺之。备将兴复刘氏之大业,其志未尝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无以暂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孙权之兵轧之也。备之既失豫州而南依刘表也,始得孔明于羁穷困蹙之际,而孔明始导之以取荆、取益而自为资。孔明岂以中州为不足起,而以区区荆、益之一隅足以有为耶?亦以魏制中原,吴擅江左,天下之未为吴、魏者,荆、益而已,顾备不取此,则无所归者故也。是以一败曹公而遂收荆州,继逐刘璋而遂取益州者,孔明之略也。虽然,孔明之于二州也,得所以取之,而失所以用之。至于遂亡荆州,而劳用蜀民,功业亦以不就,良有以也。夫荆州之壤,界于吴蜀之间,而二国之所必争者也。自其势而言之,以吴而取荆,则近而顺;以蜀而争荆,则远而艰。蜀之不能有荆,犹魏之不能有汉中也。是以先主朝得益州,而孙权暮求其荆州。权之求之也,非以备之得蜀而无事乎荆也,亦以其自蜀而争下,不若乎吴之顺故也。故直求之者,所以示吾有以收之也。盖备一不听而权已夺其三郡,备无以争,而中分畀之。以分裂不全之荆州,而有孙权之窥听其后,为之镇抚则安,动复则危。亮不察此,而恃关侯之勇,使举其众以北侵魏之襄阳。故孙权起蹑其后,杀关侯而尽争其荆州。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荆也。然后备之所有,独岷益耳。虽然,地僻人固,魏人不敢轻加之兵,而鼎足之形遂成。使备之不西,而唯徘徊于中州,则亦不知所以税驾矣。备之既死,举国而属之孔明。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夫蜀之为国,岩僻而固,非图天下者之所必争。然亦未尝不忌其动,以其有以窥天下之变,出而乘之也。虽然,蜀之与魏,其为大小强弱之势,盖可见也。曹公虽死,而魏未有变,又有司马仲达以制其兵。孔明于此,不能因备之亡,深自抑弱,以盈怠共心,使其无意于我。励兵储粟,伺其一旦之变,因河、渭之上流,里粮卷甲,起而乘之,则莫不得志。乃以区区新造之蜀,倡为仁义之师,强天下以思汉,日引而北,以求吞魏而复刘氏。故常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不以败还,即以饥退。此其亟于有功,而亡其量以待之也。善为兵者,攻其所必应,击其所不备,而取胜也,皆出于奇。孔明连岁之出,而魏人每雍容不应以老其师,遂至于徒归。而不以吾小弱而向强大,未尝出于可胜之奇。蜀师每出,魏延常请万兵趋他道以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愤惋。孔明之出者六,盍尝一用其奇矣。声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关辅大震,卒以失律自丧其师。奇之不可废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务此也。此锐于动众而无其智以用之也。呜呼!非汤、武之师而恶夫出奇,卒以丧败其众者,可屡为哉?虽然,孔明不可谓其非贤者也。要之,黠数无方,以当司马仲达则非敌故也。范蠡之谓勾践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范蠡自知其所长,而亦不强于其所短,是以能济。孔明之于蜀,大夫种之任也。今以种、蠡之事一身而二任之,此其所以不获两济者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晋书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