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五代之末,周世宗驾崩,其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羽翼已丰,建隆元年正月,于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回师京都,满朝文武纷纷归顺,只有韩通全家殉难,节度使李筠率兵讨逆而兵败自焚。韩通之弟韩速,字子邮,为兄复仇不遂,被赵匡胤军师苗光义擒获,囚于府狱。李筠幕宾吕仲卿亦为曹彬部所获,苗光义敬其才学,欲索之归,荐于赵匡胤。仲卿知韩速陷狱,设计救之出,同投南唐,欲借南唐之力除奸复国。岂料南唐已国事虚华,无力抗衡,实非久留之地。,不久,宋之缉拿令至石城,二人乃改装意欲经淮南往西蜀,道遇希夷先生之徒吴贺,引入黄山希夷老祖洞府,老祖之徒吴槐与之参议玄理道机,韩、吕因复仇之心太切而不悟,槐乃将二人安顿于一大石上就寝。
韩速已酣睡,仲卿则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忽闻李筠呼声,起而循声寻觅,至大通码头,仍不见筠,欲寻韩速同由水路往西蜀,怎奈已迷路,只得雇舟独往。见舟中已有二人:一为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子之英,一为之英表弟王之华。得知淮南节度使殉国,淮南已为宋有。三人相携欲入蜀投奔高俦。至则西蜀亦为宋有,高俦已势穷力竭而亡。只得重返江南,而南唐也已经为宋灭,三人随商贾入浙口,于狂风中失散。
仲卿独自来到扶桑旁的一个岛国——浮石。因教岛国西庶长筑坝济河,挽运粮储,为西庶长赏识,荐于国主,又因协助西庶长,收归屡败王师之王之华、李之英,并剪除贪官污吏,又协同西庶长定砂价、立砂法,去弊兴利,使国库丰盈,岛主更悦之。因仲卿拒封高官,故封为客卿,封之英、之华为下大夫。
浮石国有奸臣包赤心、余大忠等,贪婪惑主,西庶长被去职外任为笼络仲卿,余大忠欲以妹相许,仲卿坚辞,触怒余大忠。余欲借四关反将之刀杀人,特荐仲卿巡关,仲卿募得一智勇双全之农民平无累,得其助,先智服通明关守将龙逊、龙街父子,再取百炼关,又计夺淦中关、滋余关,杀守将苟刚、牛市,四关皆平。
余大忠等知弄巧反拙,恐事败露,乃勾结浮金国奸臣郎福厚,约其起兵,里应外合以夺取浮石。浮金国岛主田氏觊觎浮石江山已久,该国所需之玉砂,皆赖浮石供给。尝造郎福厚、罗多材等出使浮石以探虚实。郎稻厚本与浮石国余大忠、包赤心等勾结,走私玉砂,获利甚丰,近因西庶长、仲卿立玉砂新法、稽查颇紧,不能为弊,正无奈之际,得包、余之信,即怂恿国主起兵,浮金国统兵大将乃仲卿好友韩速。
原来韩速于希夷洞中醒来,不见仲卿,后为一赤鲤驼入浮金岛火龙邑,遇隋时漂居于此的中华人氏单父,乃留居其家,恰逢郎福厚之表弟柏璜仗势强抢民女为妾,速因忿而救女,被诬为逆,相因烛隐私访,知速正良忠勇,荐于国主,委以军事,加冠军侯。
浮金岛主令韩速、于直领兵,又联通双龙、天印二岛,同时发兵攻浮石。速一举夺浮石三城,俘百结关守将,又焚葫芦乍,收独锁渡,夺鸳鸯城。不出十日,河之东西七百里州邑,大小六十余城,尽为所有,而子亢攻高平岭与西庶长交锋,子直大败。时双龙岛主童体仁亲率大军攻浮石新沙城,俘获守将全家,然副将率百姓守城,城不能下,乃绕攻古岸城,又连下数城,至秋柘林。时天印岛大军也已抵猿啼峡。
浮石国主闻边关告急,命仲卿往助西庶长、仲卿厚赂浮金国佞臣,施离间计。浮金国主果疑之,速无奈,剖腹明志,幸被太医救活,送归浮金途中,为仲卿计夺,仲卿又遣平无累、龙逊领兵,分兵两路袭击浮金岛,连夺数城,幸烛相国扼守龟息,京城方得保。
未几,天印、双龙之兵均为之华、之英所败,浮金国内连连告急。时安太医已治愈韩速,国主乃封为广望君,令领兵以御卷土重来之天印、双龙之兵,大破之,杀郎福厚,取二岛全境。浮金势孤,乃求和。速从中周旋,力促两国和议,浮石国主大悦,赏赐有加。
之英、之华实乃李重进二女乔装,后为廉妃识破,收为义女,并分别配于仲卿、韩速为妻、奸臣佘大忠等愈忌恨之,乃散布流言,谓西庶长等欲奉太子监国,以离间君臣父子,庶长抱病诤谏,死于金阶,国主始悟。余大忠复行奸计,欲夺位篡权。速乃先保太子出镇浮金国土。太子遍访贤才为辅,浮金国大治,风化政令,少有与其匹敌者。浮石国内也大治,唯水患仍频,仲卿亲入深山勘察,疏浚河道,变水患为水利。迨仲卿治水功成,奸佞之谋亦终败露被诛。
其时,元人灭宋,陆秀夫抱幼主投海,为岛人所救。国主迎归浮打。仲卿问之,始知居浮石五十载,而中国已历五百余年,赵氏国亡,元人入主中原,凶暴欺凌国人,浮石国土重陆秀夫之为人,亦尊为客卿,立哀陵使与幼主居韩、吕二人因叹曰:窥孤儿而夺之,复有夺之孤儿者,乃益信天道好还。韩速因追牛达逸犯未归,仲卿甚急,驰往寻之,坐骑冲入海中,乃惊觉,发现自己仍睡在希夷洞中的巨石上,一道士守于身侧,复国报仇之心冰消雪释,于是跟着希夷老祖仙去。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帝范
- 潜夫论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