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节义
高祖命屈突仲通副太宗讨王世充,时通二子俱在充所。高祖谓通曰:“东征之事,今且相属,其如两子何?”通对曰:“臣以朽老,诚不足当重任,但自惟畴昔就执事,岂以两儿为念!两儿若死,自是其命,终不以私害公也。”高祖叹息曰:“徇义之夫,一至于此,可尚也。”
李纲,慷慨有志节,每以忠义自命。初名瑗,字子玉,读《后汉书》,慕张纲为人,因改名曰纲,字文纪。周齐王宪引为参军。及宪遇害,无敢收视,其扶抚柩号恸,躬自埋瘗,时人义之。仕隋太子洗马。太子勇之废也,隋文帝切责宫寮,以其不存辅导。纲对曰:“今日之事,乃陛下过,非太子罪也。太子才非常品,性本常人,得贤明之士辅之,足嗣皇业。奈何使弦歌鹰犬之徒,日在其侧。乃陛下训导之不足,岂太子罪耶!”文帝奇之,擢为尚书左丞。周齐王女孀居,纲以故吏,每加赡恤。及纲卒,宇文氏被发号哭,如丧其夫也。
高祖入京城,隋代王府寮咸散,唯侍读姚思廉不离王侧。义师将入殿门,思廉谓之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不宜无礼于王。”众伏其言,于是布列阶下。须臾,太宗至,闻其义,令其扶主至顺阳门,泣拜而去。众咸叹其贞,谓:“忠烈之士也。”
节愍太子兵散遇害,宫窃莫敢近者。有永和县丞宁嘉勖,解衣裹太子首号哭。时人义之。宗楚客闻之大怒,收付制狱,贬平兴丞,因杀之。睿宗践祚,下诏曰:“宁嘉勖能重名节,事高栾、向,幽途已往,生气凛然。静言忠义,追存褒宠,可赠永和县令。”
禄山之难,御史中丞卢奕留司东都。禄山反,未至间,奕遣家属入京,誓以守死。贼至,奕朝服持印坐腰事以见贼徒,谓曰:“为人臣,识忠与顺耳,使不为逆节,死无恨焉。”贼徒皆怆然改容,遂遇害。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北史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何典
- 南游记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无量寿经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古文观止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