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闲第七十六
公曰:"今日少閒,我请言情於子。"子愀焉变色,迁席而辞曰:"君不可以言情於臣,臣请言情於君,君则不可。"
公曰:"师之而不言情焉?其私不同。"子曰:"否,臣事君而不言情於君则不臣,君而不言情於臣则不君。有臣而不臣犹可,有君而不君,民无所错手足。"
公曰:"君度其上下咸通之,权其轻重居之;准民之色,目既见之;鼓民之声,耳既闻之;动民之德,心既和之;通民之欲,兼而壹之;爱民亲贤而教不能,民庶说乎?"
子曰:"说则说矣,可以为家,不可以为国。"公曰:"可以为家,胡为不可以为国?国之民、家之民也。"
子曰:"国之民诚家之民也;然其名异,不可同也。同名同食曰同等。唯不同等,民以知极。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间,以示威於天下也;诸侯修礼於封内,以事天子;大夫修官守职,以事其君;士修四卫,执技论力,以听乎大夫;庶人仰视天文,俯视地理,力时使,以听乎父母。此唯不同等,民以可治也。"
公曰:"善哉!上与下不同乎?"子曰:"将以时同、时不同;上谓之闲,下谓之多疾。君时同於民,布政也;民时同於君,服听也;上下相报,而终於施。大犹已成,发其小者;远犹已成,发其近者;将行重器,先其轻者。先清而后浊者,天地也。天政曰正,地政曰生,人政曰辨。苟本正则华英必得其节以秀孚矣,此官民之道也。"
公曰:"善哉!请少复进焉。"子曰:"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
公曰:"嘻!善之不同也。"子曰:"何谓其不同也?"公曰:"同乎?"子曰:"同。"公曰:"人状可知乎?"子曰:"不可知也。"
公曰:"五王取人,各有以举之,胡为人之不可知也?"子曰:"五王取人,比而视,相而望。五王取人各以己焉,是以同状。"
公曰:"以子相人何如?"子曰:"否,丘则不能五王取人。丘也传闻之以委於君,丘则否能,亦又不能。"
公曰:"我闻子之言始蒙矣。"子曰:"由君居之,成於纯,胡为其蒙也?虽古之治天下者,岂生於异州哉?"
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来献其白琯。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舜崩,有禹代兴,禹卒受命,乃迁邑姚姓于陈。作物配天,修使来力。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禹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桀即位。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于酒,淫泆于乐,德昏政乱,作宫室高台汙池,土察,以民为虐,粒食之民惛焉几亡。
乃有商履代兴。商履循礼法,以观天子,天子不说,则嫌於死。成汤卒受天命,不忍天下粒食之民刈戮,不得以疾死,故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发厥明德,顺民天心啬地,作物配天,制典慈民。咸合诸侯,作八政,命於总章。服禹功以脩舜绪,为副于天。粒食之民昭然明视,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成汤卒崩,殷德小破,二十有二世,乃有武丁即位。开先祖之府,取其明法,以为君臣上下之节,殷民更服,近者说,远者至,粒食之民昭然明视。
武丁卒崩,殷德大破,九世,乃有末孙纣即位。纣不率先王之明德,乃上祖夏桀行,荒耽於酒,淫泆於乐,德昏政乱,作宫室高台汙池,土察,以为民虐,粒食之民忽然几亡。
乃有周昌霸,诸侯佐之。纣不说诸侯之听於周昌,乃退伐崇许魏,以客事天子。文王卒受天命,作物配天,制无用,行三明,亲亲尚贤。民明教,通于四海,海之外肃慎、北发、渠搜、氐、羌来服。
君其志焉,或徯将至也。"
公曰:"大哉,子之教我政也;列五王之德,烦烦如繁诸乎!"
子曰:"君无誉臣,臣之言未尽,请尽臣之言,君如财之。"曰:"於此有功匠焉、有利器焉、有措扶焉,以时令其藏必周密。发如用之,可以知古,可以察今;可以事亲,可以事君;可用于生,又用之死。吉凶并兴,祸福相生,卒反生福,大德配天。"
公愀然其色曰:"难立哉!"子曰:"臣愿君之立知如以观闻也;时天之气,用地之财,以生杀於民,民之死不可以教。"
公曰:"我行之,其可乎?"子曰:"唯此在君。君曰足,臣恐其不足;君曰不足,臣则曰足。举其前必举其后,举其左必举其右。君既教矣,安能无善。"
公吁焉其色曰:"大哉,子之教我制也。政之丰也,如木之成也。"
子曰:"君知未成,言未尽也。凡草木根鞁伤则枝叶必偏枯,偏枯是为不实。穀亦如之,上失政、大及小人畜穀。"
公曰:"所谓失政者,若夏商之谓乎?"子曰:"否,若夏商者,天夺之魄,不生德焉。"
公曰:"然则何以谓失政?"子曰:"所谓失政者:疆蒌未亏,人民未变,鬼神未亡,水土未絪;糟者犹糟,实者犹实,玉者犹玉,血者犹血,酒者犹酒。优以继愖,政出自家门,此之谓失政也。非天是反,人自反。臣故曰君无言情於臣,君无假人器,君无假人名。"公曰:"善哉!"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十三经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晋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杂家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