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教令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也。夫释己教人,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後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後;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陈,各有其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後教玄武,中央轩辕。大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後弩,中央旗鼓。旗动俱起,闻鼓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为之主: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陈;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陈;三鼓,举其黄旗,则为方陈;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陈;五鼓,举其黑旗,则为曲陈。直陈者,木陈也;锐陈者,火陈也;方陈者,土陈也;圆陈者,金陈也;曲陈者,水陈也。此五行之陈,辗转相生,冲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陈之法,五五相保,五人为一长,五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陈,三鼓起食,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後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左传
- 仪礼
- 公羊传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明史
- 新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九州春秋
- 平宋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