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二十九 慕
历史来源
1、出自慕容氏,源自高辛氏,是帝喾的后裔,为慕容氏所改。远古时,有个黄帝后代叫“封”,他到东北部去建立了鲜卑国。他取姓慕容,是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慕二仪(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后来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区又简化为慕姓。
2、出自宋代河南开封有慕氏。
家族名人
慕完:元朝新乡人,做刑部侍郎的官,善决狱,执法公正,深受好评,至顺间封魏郡公。慕完自小聪明好学,胸怀大志,果然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慕天颜:字拱极,静宁人,清朝文士,由顺治年间举进士而当官,知钱塘县。他读书重在实际应用,明白水利对农业和运输的重要,就倾全力治水,在任江苏巡抚期间,疏通当地河港,疏浚吴淞江、刘河及常熟之白茆港、武进之孟渎河,并请免荒田赋额二百万。造福一方百姓,千古流芳。唐熙年间朝廷任命他为漕运总督,管理水运的事务。
迁徙分布
(缺)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慕姓出自鲜卑族。黄帝的后代中曾经有一支到北方建立了鲜卑国。鲜卑国的公族当中有的姓慕荣。后来渐渐简化为单姓慕,就是现在慕姓的起源。在古代,慕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吴兴(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慕容姓族人与中原的交流,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频繁,慕姓人居住中原、江南的也都多见了。关于慕姓的分布情况不全。陇东平凉、庆阳一带慕姓子孙遍布,约有上千口人,为一大望族。其子孙遍布全国乃至台湾,美国、新加坡等海外等。
- 推荐作品:
- 史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易经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辽史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史评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园冶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文子
- 刘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