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零四 逮
历史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位迹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西周时期,有官员迹人,亦称及人、伋人。在古代,“人及”字义就是“逮”,而“逮”即“逯”的古体字,因此又称逮人、逯人。
逮人,专职掌管王室御设的行猎场所即围场,防止他人偷猎,保护围场内各种动物,探寻记录动物行踪,以供君王狩猎。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迹人,掌邦田之地政……禁麋鹿卵者,与其毒矢者。”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设有逮人之官,到南北朝的北周时期,亦设有司迹中士,亦称司逮中士,官秩正二命(从八品),隶属于秋官府管辖,下属有司逮下士若干。
在典籍《唐韵》中有注释:“逯,姓也。逯音禄,又音鹿。今东郡有逯姓,二音并行。书本逯字或作逮。今河朔有逮姓,自呼音徒戴反,其义两通。”
在逮人、司逮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逮氏,亦有称迹氏、及氏、逯氏、伋氏者,逮氏读音作dài(ㄉㄞ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邑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逯”是一个地名,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今山西永和),后来有一秦国大夫被封于逯邑,建逯城,其后人就以封邑名为姓氏,称为逯氏。唐朝时期,松赞干布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就是通过逯城回归吐蕃王朝的。
在秦汉之际,“逯”、“逮”二字通义通假,因此逯氏亦称逮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lù(ㄌ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邑名,亦以邑名为氏。
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付逯城(今河南沁阳),楚王族中有被封于付逯城者,其后代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付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逯氏。
在秦汉之际,“逯”、“逮”二字通义通假,因此逯氏亦称逮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lù(ㄌㄨˋ)。
家族名人
逮并:(生卒年待考),亦称逯并。著名汉朝大臣、蒙乡侯。
西汉孺子婴居摄三年(公元8年),逮并被封为蒙乡侯。
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廷下大司马孔永认为王莽为事无常,遂辞职,逮并继任为大司马。
新朝于凤元年(公元14年),在王莽推行新政改革,即更改地方官制和政区建制的过程中,大司马逮并被免职。
新朝地皇四年(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拥立刘氏宗亲刘玄称帝,年号定为“更始”,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这使王莽的新朝政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冲走这个不好消息带来的晦气,王莽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显示自己没有老,他还特意将自己的胡子染成了黑色。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王莽的败亡命运。
当年的农历6月,王莽派出的军队和起义军在昆阳交战,结果王莽军全军覆没。起义军乘胜直捣长安。农历10月1日,义军攻进了长安的宣平门。王莽被城内响应义军的一名商人杜吴杀死。
王莽政权败亡后,更始帝刘玄大肆屠戮新朝官吏,逮并因在新朝中任过重职,全族遂避难逃亡,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姓氏古体字“逯”为姓氏者,称逯氏,其实还是同一姓氏字。也有改用先祖名字称并氏者。
迁移分布
今山西省的清徐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山东省的淄博市、潍坊市等地,均有逮氏族人分布。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诗经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花月痕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李公案
- 大唐新语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中说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悟真篇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