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四十七 衡
历史来源
1、出自伊姓。商汤有贤臣伊尹,因为在灭夏过程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维持",和气来意思就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伊尹的后代子孙就以伊尹尊号中的"衡"字命姓,称衡姓。
2、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建立鲁国,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孙以祖上名字命姓,称衡姓。
3、三国时,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袁绍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隐居避难,以居住地名为姓,改姓衡。
家族名人
衡咸:汉朝人,是当时著名学者五鹿充宗的学生,精通经史,辩才过人。后来当了王莽的讲学大夫。
迁徙分布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现在山西省代县一带。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