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百三十 仲孙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春秋时鲁桓公姬允次子名叫庆父,因排行老二,故世称共仲。他的子孙遂以仲孙为姓,称仲孙氏。庆父乱鲁之后,弑父君主,畏罪出逃,改姓为孟孙氏,但留居于鲁国的他的支庶子孙仍为仲孙氏,世代沿袭为仲孙姓。
2、出自姜姓,春秋时期,齐国有仲孙氏。
家族名人
仲孙湫:春秋时齐国人,事桓公为大夫。当时鲁国发生灾荒,齐桓公派仲孙湫以“慰问”的名义去侦察情况,回来之后,齐桓公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攻打鲁国?”仲孙湫说:“不可以,因为鲁国有难,不可攻打他,只可更加爱护和帮助他1齐桓公听后很佩服仲孙湫的远见。
仲孙蔑:即孟献子。春秋时鲁国人。他为人勤俭,体察民情。尝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主张俭用和发展生产。时称贤大夫。
迁徙分布
(缺)仲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仲是“老二”的意思,古人兄弟中老儿的姓名中常用“仲”字(老大多用“伯”,老三、老四多用“叔”,“季”。)相传奚仲的后代名仲,他的后代就有以仲孙氏为姓的。春秋时,鲁桓公的儿子庆父,字共仲,人称孟孙氏,又号仲孙氏(他的后代因此也有了两种分支,各为孟孙氏及仲孙氏)。如此称呼是为了表示对鲁桓公是皇族之后的尊重。又有宋庄公,其子字仲,后世也有因他而姓仲孙的。还有少部分仲孙的姓,是来自孔子的学生仲由的后代。仲孙复姓望族居高阳郡(今山东临省淄县西北一带)。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论语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浮生六记
- 文心雕龙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