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百五十二 弘
历史来源
出自姬姓,以祖上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弘演,是个被国君器重的能人。弘演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成为弘姓。弘姓家族本来很昌盛,但到了唐代,唐朝皇族中李弘被立为太子,天下要避讳用弘字作为姓名。于是弘姓就大部分改为李姓;另一部分改为洪姓。隔了好几代人后,弘姓才被恢复,有些则沿用改姓后的李、洪姓。故后来弘姓就成了历史上的罕见姓。
家族名人
弘 演: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很被国君器重。他奉命远使未归时,狄人突然攻卫,杀懿公,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归,见而号曰:“臣请为表。”因自剖其腹,先出己之五脏,然后纳懿公肝入己腹而死。后来,他成为封建社会忠君的典范。
弘 恭:汉朝沛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在宦官,西汉宣帝、文帝时任中书令。他对朝廷规章制度很熟悉,并坚持按规章制度办事,能称其职。元帝立,与石显并得信任,委以政事,继续重用,权倾一时,公卿皆畏之。
弘 智:字无可,号墨历,别号药地和尚。自受戒后,谢绝一切尘俗,沉浸书画之中。清世祖顺治9年(1652年)作意在笔外图。著有《通雅》、《炮庄》、《古今性说》、《浮山集》等。清康熙十年(1671年)卒。俗名方以智,字昌公,号鹿起,又号密之。安徽桐城人。明万历39年(1611年)生,崇祯13年(1640年)进士,授捡讨。早年参加复社,与陈员慧、吴应箕、侯方域号称“明季四公子”,明亡后出家改弘智名至卒。
弘 仁:清画家,僧人。俗姓江,名韬,字六奇(1610- 1664年),安徽省歙县人。明末生员,明亡后出家为僧,名弘仁,字渐江,卒後,人称“梅花古衲”。擅画山水,师法倪瓒,简约疏旷,清幽冷峻。与查士标,汪之瑞,孙逸合称“海阳四家”,为“新安画派”的代表。与朱耷,髡残,石涛合称“清初四画僧”。擅作黄山图,深得写生之妙,新安派黄山画派的代表人之一。
迁徙分布
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弘姓起源于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他为卫国懿公的臣子,颇受君主的赏识,常委以重任,其后代称为弘氏。在唐朝,曾因避讳于皇室亲子李弘而改姓为李,但弘姓并没因此而灭绝,后来过了几代之后,弘氏子孙有复为弘。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史记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三略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孽海花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岭表录异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