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共4卷,东汉班固撰。
汉章帝建初四年,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有今文经学家,亦有古文经学家。这场大讨论的由来,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虎观,博士、儒生纷纷陈述见解,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当时撰有《白虎议奏》,统名《白虎通德论》,后又命班固撰成此书。
《白虎议奏》亡于隋唐时期,《通德论》亦渐废不存,独以此编传世。《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六卷,不载作者名氏;《新唐书·艺文志》亦载为六卷,始题班固之名;《崇文总目》载作十卷,凡十四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作十卷,凡四十四门。今传本为元代大德年间刘世常所藏,共四十四篇,与陈氏《解题》同。但卷数却为四卷,与宋及其以前各家书目并不相同,盖历代有所分合所致。
此书为作者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关于天地万物生成,书中引图《易纬乾凿度》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也。编造出了一套唯心主义的神学世界起源说;把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神学化,在这一神学世界观中。天地、阴阳、五行都是有意志的东西,天之为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镇也;地之言施也,,谤也,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事,故自周于行。尊于天也。很显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们生万物的材料,整个宇宙发展过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
如此,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就具有了封建伦理的性质。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载,上法斗极;其对朝廷的事务。大到礼与刑,小到吃饭,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学解释:由于天人是合一的,人神是一体的,所以天与人就互相感应。
《白虎通义》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对三统说作了更详尽的发挥,认为三统是本于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指出三统循环,变的只是形式,旧王朝灭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变,但三纲、五常的大道却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质,三统循环论实际不止是封建一统不变论。关于性命论,书中认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贵物,人体象八封。人性生于阳,,人情生于阴,人的寿命分为寿命、遭命、随命,三命均为天定。
并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
关于学习,书中亦十分强调,但其所讲的学,不是学习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是学圣人之道,它把圣人描绘成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能与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对学的阐述,实际上是神学知识论:同时,又把《五经》神学化,指出《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何以要学《五经》?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圣人为天的代言人,《五经》也就成了天书、圣经。全书大量引述纬书为论断根据,把神学、经学合为一炉,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附加谶纬迷信成分,把儒学改造为神学,把孔子改造为学者与教主的双重身份,把儒家著作改造为《圣经》,给孔孟传统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增加了更多的神学内容。
传本较多,主要有《四库全书》本,清卢文绍抱经堂校刻本,《四部丛刊》本等。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收录陈立《白虎通疏证》点校本。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左传
- 论语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战国策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乾坤大略
- 武经总要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葬书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