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公七年
【原文】
【经】
七年春,卫侯使孙良夫来盟。
夏,公会齐侯伐莱。
秋,公至自伐莱。大旱。
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
【传】
七年春,卫孙桓子来盟,始通,且谋会晋也。
夏,公会齐侯伐莱,不与谋也。凡师出,与谋曰及,不与谋曰会。
赤狄侵晋,取向阴之禾。
郑及晋平,公子宋之谋也,故相郑伯以会。
冬,盟于黑壤,王叔桓公临之,以谋不睦。
晋侯之立也,公不朝焉,又不使大夫聘,晋人止公于会,盟于黄父。公不与盟,以赂免。故黑壤之盟不书,讳之也。
【翻译】
【经】
七年春季,卫侯派遣孙桓子来鲁国结盟。
夏季,宣公会合齐惠公联兵进攻莱国。
秋季,宣公从攻打莱国的地方回国。
冬季,宣公与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在黑壤会见。
【传】
七年春季,卫国的孙桓子来鲁国缔结盟约,两国开始修好,同时商量和晋国会见。
夏季,鲁宣公会合齐惠公联兵进攻莱国,这是由于事先并没有让我国参与策划。凡是出兵,事先参与策划叫做“及”,没有参与策划叫做“会”。
赤狄入侵晋国,割取了向阴的谷子。
郑国和晋国讲和,这是出于公子宋的谋划,所以公子宋作为郑君的赞助行礼者来参加盟会。
冬季,在黑壤结盟。周卿士王叔桓公到会监临,以促成不和睦的诸侯重建邦交。
晋成公即位的时候,鲁宣公没有去朝见,又不派大夫访问,晋国人因此在会上拘留了他。在黄父结盟,宣公没有参加,由于向晋国送了一些财物才得以被释放回国。所以《春秋》不记载黑壤的结盟,这是由于隐讳国君受辱。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礼记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金史
- 梁书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明季北略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通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孽海花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声律启蒙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