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精神
制度规范正当性的根据,是仁爱精神,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博爱精神。
儒家仁爱观念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差等之爱;一体之仁。只谈差等之爱,最终会逻辑地导向杨朱的唯我,即不再是儒家;只谈一体之仁,最终会逻辑地导向墨翟的兼爱,也不再是儒家。儒家的仁爱观念,既承认爱有差等的生活实情,又通过推扩的功夫,超越这种差等之爱,走向一视同仁。所谓推扩,就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例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乃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也就是所谓博爱,,即韩愈所说的博爱之谓仁。此乃制度规范之正当性的根据所在。
从差等之爱方面看,兄弟情谊只是儒家倡导的五伦情感之一而已,既不能设想对父母的爱等同于对兄弟的爱,也不能设想对禽兽的爱等同于对兄弟的爱;从一体之仁方面看,儒家的博爱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充实内容的实质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既承认差等之爱的生活实情,又强调超越了这种差等之爱的一视同仁。
《周礼》的制度设计,体现着儒家的博爱精神。如:
保息制度: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郑注:保息,谓安之使蕃息也。
- 推荐作品:
- 史
- 集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仪礼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宋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政书
- 通典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千金方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人物志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