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地官司徒·掌葛槁人
掌葛掌以时征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征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以权度受之。 掌染草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
掌葛掌管按时向山农征收葛草和凡属如葛的草类、向泽农征收萌芝等麻类而用以算作上缴国家赋税的政令,称量轻重长短而接受征收物。掌染草掌管春秋季节征收可用作染料的草类,用秤称量轻重而后收纳,以待用时颁授给染人。
掌炭掌灰物炭物之征令。以时入之,以权量受之,以共邦之用,凡炭灰之事。
掌炭掌管执行征收草木灰、木炭等物的命令,按时征收,用秤称轻重而后收纳,以供王国之用。凡有关炭、灰的事都负责掌管。
掌荼掌以时聚荼,以共丧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
掌荼掌管按时收聚荼,以供办丧事时用。征收野生的草木果实,以待王国有事时用。凡瓜瓠葵芋等可蓄聚之物都加以收聚以备用。
掌蜃掌敛互物蜃物,以共闉圹之蜃。祭祀,共蜃器之蜃,共白盛之蜃。
掌蜃掌管征收蚌蛤中的蛤类,以供填塞墓坑底部所需的蛤。举行祭祀供给勘祭器所需的蝗。供给研粉涂饰器物或墙壁使成白色所需的蛤。
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祭纪、丧纪、宾客,共其生兽死兽之物。
囿人掌管囿中离宫小苑游观处野兽的蕃卫防禁,牧养苑中的各种野兽,有祭祀、丧事、宾客时,供给所需的从囿中猎获的活兽与杀死的兽。
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凡祭祀、宾客,共其果蓏。享,亦如之。
场人掌管王国的场圃,而种植瓜果和珍异的果树,按时收取果实而加以收藏。凡祭祀或接待宾客,供给所需的瓜果。行宗庙荐新礼也照样做。
廪人掌九谷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赒赐、稍食。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以诏谷用,以治年之凶丰。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人二鬴,下也。若食不能人二鬴,则令邦移民就谷,诏王杀邦用。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大祭祀,则共其接盛。
廪人掌管谷米数,以备国家分颁群臣俸禄、救济民众或恩赐、发给庶人在官者食粮。依据年成的好坏计算王国的开支,以知道够用不够用,以报告上级用谷的原则,据以制定适于丰年或荒年的不同用谷标准。凡民众吃粮,每人每月四□,是上等年成;每人每月三□,是中等年成;每人每月二□,是下等年成。如果每人每月吃不够二□,就命令国中饥民迁移到产粮多的地方,并告诉王减省国家开支。凡国家有会同、征伐、劳役的事,就置备所需的粮食。有大祭祀,就供所取用的祭粮。
舍人掌平宫中之政。分其财守,以法掌其出入。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宾客,亦如之,共其礼车米、筥米、刍米。丧纪,共饭米、熬谷。以岁时县穜稑之种,以共王后之春献种。掌米粟之出入,辨其物。岁终,则会计其政。
舍人掌管有关合理分发宫中用米的事务,分颁米给在宫中各官府的办公人员,按制度掌管米的支出与退还。凡祭祀,供给簋簋,盛上饭,加以陈列。接待宾客也这样做,并供给行致饔饩之礼所需的用车载的米、用笛盛的米、饲草和禾。有丧事,供给行饭含礼所需的米,并供给炒熟的谷。按一年的四季悬挂各类谷种而风干,以供王后孟春向王献种。掌管米谷的支出和收入,辨明它们的种类和名称而分别记账。夏历年终就总计用谷的多少。
仓人掌粟入之藏,辨九谷之物,以待邦用。若谷不足,则止余法用。有余,则藏之,以待凶而颁之。凡国之大事,共道路之谷积,食饮之具。
仓人掌管所收入谷物的储藏,分辨九谷的名称种类,以备王国所用。如果谷物不足,就减省委积的支用;谷物有余,就把它储藏起来,以备灾荒年而颁用。凡国家有大事,供道路委积所需的谷物和饮食。
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穜稑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县于邑闾,巡野观稼,以年之上下出敛法。掌均万民之食,而赒其急而平其兴。
司稼掌管巡视王国野地的庄稼,辨别各种谷物的种类,全面了解它们的名称,以及它们所适宜种植的土地,作为下年种植的法则,悬挂在邑中里门上。巡视野地的庄稼,根据年成的好坏制定出征收赋税的法则。掌管调度民众粮食的多少,而救济人们的急困,公平地颁授所征收储积的粮食给急困之民。
舂人掌共米物。祭祀,共其齍盛之米;宾客,共其牢礼之米。凡飨食,共其食米。掌凡米事。
舂人掌管供给各种米。祭祀供给盛在篮簋等器中的米。款待宾客供给行致饔饩之礼时盛在笛中的米。凡举行飨礼和食礼供给饭食所用的米。掌管凡属舂米舀米的事。
饎人掌凡祭祀共盛,共王及后之六食。凡宾客,共其簠簋之实;飨食,亦如之。
饎人掌管凡属祭祀所当供给的炊熟的米。供给王和王后用六谷做的饭食。凡接待宾客,供给用篱簋盛的饭食。举行飨礼和食礼也这样做。
槀人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若飨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掌豢祭祀之犬。
槁人掌管供应在外朝和内朝当值官吏的饭食。如果用飨礼款待老人、孤子、士、庶子,供给所需的饭食。掌管豢养供祭祀用的狗。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清史稿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中论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老子
- 庄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别集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