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務本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於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原作"其",據《治要》改)近物而闇於遠圖(《治要》作"數")。故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亂也。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夫詳於小事而察於近物者,謂耳聽乎(《治要》作"於")絲竹歌謡之和,目視(《治要》作"明")乎琱琢采色之章,口給乎辯慧切對之辭,心通乎短言小說之文,手習乎射御書數之巧,體騖(《治要》作"比")乎俯仰折《治要》作"般")旋之容:凡此數者("數"字原脫,據《治要》補),觀之足以盡人之心,學之足以動人之志(《治要》作"勤人之思")。且先王之末敎也,非有小才小智(《治要》作"小才智")則亦不能爲也。是故能爲(《治要》無"為"字)之者,莫不自悅乎其事而無取於人,以人皆不能故也(《治要》作"皆以不能故也")。夫居南面之尊("夫"下《治要》有"君"字。徐湘琳曰:"錢校云,似與'居'字行近而衍。"),秉生殺之權者,其勢固足以勝人也(《治要》作"矣"),而加之("之"字原脱,據《治要》補)以勝人之能,懷是己(《治要》作"足己")之心,誰敢犯之者乎?以匹夫行之,猶莫之敢規也,而况於人君哉("於"字原脱,據《治要》補)!故罪惡若山而己不見也,謗聲若雷而己不聞也(《治要》無二"也"字),豈不甚矣乎(《治要》無"矣"字)!
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近物者易驗而遠數者難效("近"前《治要》有"而"字),非大明君子則不能兼通者(《治要》無"者"字)也。故皆惑於所甘而不能至乎所淡,眩(《治要》作"炫")於所易而不能反(《治要》作"及",疑非)於所難,是以治君世寡而亂君世多也。故人君之所務者,其在大道遠數乎?大道遠數者,爲(《治要》作"謂")仁足以覆幬(《治要》作"燾")群生,惠足以撫養百姓,明足以照見四方,智足以統理萬物,權足以應變(原作"變應",据《治要》乙)無端,義足以阜生財用,威足以禁遏姦非,武足以平定禍亂。詳於聽受,而審於官人,逹於興廢之原,通於安危之分,如此則君道畢矣。
夫人君非無治爲也,失(徐本誤作"夫",並曰:"疑当作'知'。"按程本、四庫本及底本均作"失"。)所先後故也。道有本末,事有輕重,聖人之異乎人者無他焉,蓋如此而已矣。魯桓公容貌美麗(徐湘琳曰:"桓,當作'莊'。",且多技藝,然而無君才大智,不能以禮防正其母,使與齊侯淫亂不絶,驅馳道路,故《詩》刺之曰:"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旣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下及昭公,亦善有容儀之習,以亟其朝晉也,自郊勞至於贈賄,禮無違者。然而不恤國政,政在大夫弗能取也,子家覊賢而不能用也,奸大國之明禁,凌虐小國,利人之難而不知其私,公室四分,民食其他,思莫在於公,不圖其終,卒有岀奔之禍。《春秋》書而絶之曰:"公孫於齊,次於陽州。"故《春秋外傳》曰:"國君者服寵以爲美,安民以爲樂,聽德以爲聦,致遠以爲明。"又《詩》陳文王之德曰:"惟此文王(徐湘琳曰:"錢校云,《詩》本作'維此王季'。《樂記》及《左》昭十八年引並作'惟此文王'。《正義》曰:'維此王季,《左传》言唯此文王者,經涉亂離,師有異讀,後人因即存之,不敢追改。今王肅注及《韓詩》亦作文王。'案《樂記》未引首二句,錢氏誤。胡元玉《壁沼集》:'《左傳》、《韓詩》、《毛詩》皆當作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旣受帝祉,施于孫子。"心能制義曰度,德政應和曰貊,照監四方曰明,施勤無私曰類,敎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經緯天地曰文,如此則爲九德之美,何技藝之尚哉!
今使人君視如離婁,聦(《治要》作"聽")如師曠,御如王良,射如夷羿,書如史籕,計如隸首,走追駟馬,力折門鍵(孫詒讓《札迻》:"案,折當作扚,或作招。《淮南子·道應訓》:'孔子勁能扚國門之關。'許注云:'扚,引也。'今本'扚'譌從木,此據《史記·天官書》索引正。門鍵,即門關也。又《主術訓》雲'孔子力招城關',高注云:'招,舉也。'《列子·說符篇》云:'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張注云:'拓,舉也。'《釋文》云'拓,一作招'是也。《文選》(《吳都賦》)李注引亦作'招'。扚、招與'折'形並相近。"按徐本所言同此,而未明其所出。),有此六者,可謂善於有司之職矣(《治要》無"矣"字),何益於治乎?無此六者,可謂乏於有司之職矣(《治要》無"矣"字),何增於亂乎?必以廢仁義,妨道德(《治要》有"矣"字),何則?小器弗能兼容,治亂旣(《治要》作"又")不繫於此,而中才之人所("所"字原脱,據《治要》補)好也。昔潞豐舒、晉智伯瑶之亡(此九字原作"路豐舒晉知其亡",据《治要》改補)也,皆怙其三才(《治要》作"材"),恃其五賢,而以不仁之故也。故人君多技藝、好小智、而不通於大道("道"原作"倫",據《治要》改)者,適足以距諌者之說而鉗忠直之口也,祇足以追亡國之迹(《治要》作"跡")而背安家之軌也。不其然耶,不其然耶!
- 推荐作品:
- 经
- 子
- 集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三十六计
- 六韬
- 尉缭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