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上智部·文彦博
【原文】
原文
文潞公知成都,尝于大雪会客,夜久不罢。从卒有谇语,共拆井亭烧以御寒。军校白之,座客股栗。公徐曰:“天实寒,可拆与之。”[边批,落得做人情。]神色自若,饮宴如故。卒气沮,无以为变。明日乃究问先拆者,杖而遣之。
北宋仁宗时,潞国公文彦博在成都任益州知府,曾经在一个大雪天中宴请宾客,直至深夜还没有散席。随从的士兵有人大发牢骚,并且把井亭拆掉烧了避寒。一个军校把这些向文彦博报告了,席上宾客听后都吓得直打颤。文彦博镇定地说:“天气确实很冷,就让他们把井亭拆了去烤火吧。”说完神色自若的继续饮酒。跟随的士兵们泄了气,再也没有找借口闹事。第二天,文彦博查问清是谁先动手拆井亭,将这个人杖责一顿押送走了。
[冯述评]
评译
气犹火也,挑之则发,去其薪则自熄,可以弭乱,可以息争。
怒气就像是火,越挑拨烧得越旺,抽去燃烧的木柴,自然就会熄灭。处置得恰当可以消弭祸乱,可以平息战争。
苏轼通判密郡,有盗发而未获。安抚使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数十人入境捕之,卒凶暴恣行,以禁物诬民,强入其家争斗。至杀人,畏罪惊散。民诉于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悍卒闻之,颇用自安。轼徐使人招出戮之。
苏轼任密州通判的时候,有盗窃发生却没有捕获盗贼。安抚使派三班使臣率领强悍士卒数十人,入境来捉捕盗贼。那些士卒凶暴放肆,用禁制的物品诬陷一个百姓,强行进入百姓家中发生争斗,最后杀了人,犯事畏罪潜逃。百姓向苏轼控诉,苏轼丢下诉状不去看它,说:“事情不可能到这种地步。”那些杀人的士卒听到这话,便放下心来。之后,苏轼才慢慢派人把他们捉来处死。遇事就需要这种镇定的力量,然而如果见识不够,力量也就不足。
遇事须有此镇定力量,然识不到,则力不足。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笠翁对韵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史记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韩非子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