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五脏六腑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心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际,其治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水分穴,为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右回迭十六曲,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脐平。
膀胱重九两二铢,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上际,即小肠下口,水液由是渗入焉。
脊骨二十一节,取穴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也。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南史
- 梁书
- 资治通鉴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将苑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谱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