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五脏六腑
五脏:脏者,藏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故为五脏。
六腑:腑者,府也。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受五脏浊气,名传化之府,故为六腑。
五脏藏精而不泻,故满而不实。六腑输泻而不藏,故实而不满。如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脊第三椎,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心重十二两,七孔三毛,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脊第五椎。
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幔裹者,心也。外有细筋膜如丝,与心肺相连者,包络也。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胃上,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中者。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其治在脐旁。下焦当膀胱上际,其治在脐下一寸。
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
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包精汁三合。
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围着脊,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
脾重二斤三两,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脊十一椎。
胃重二斤一两,大一尺五寸,径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
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小肠上口,即胃之下口,在脐上二寸;复下一寸水分穴,为小肠下口,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右回迭十六曲,当脐中心。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也。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十四椎,前与脐平。
膀胱重九两二铢,广九寸,居肾下之前,大肠之侧,膀胱上际,即小肠下口,水液由是渗入焉。
脊骨二十一节,取穴之法,以平肩为大椎,即百劳穴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白虎通义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吴子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撼龙经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园冶
- 茶经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南史演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声律启蒙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