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巨刺论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歧伯曰:“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手足阴阳流注论
歧伯曰:“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手之三阴,从胸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络脉之传注于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也。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侠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自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盖君者,出令者也。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趾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荣卫,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都城纪胜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扁鹊心书
- 术数
- 撼龙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唐传奇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南游记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