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
《云笈七箓》以上清派为正统,故收载该派道书尤多,叙上清经传授系统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详,体现出编者上清派思想倾向的特征。此外,收录唐代以前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书为多。
在现存《道藏》中的《云笈七签》中,除了继续承认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可以看出赵玄朗信仰的出现与逐渐形成有宋一代的祖宗信仰。例如将真宗所制《先天纪叙》和《轩辕本纪》列于纪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纪》之上。传则首录宋真宗制序、以宣扬宋王朝君权神授为主要特征的《翊圣保德真君传》,此传于大中祥符九年由王钦若编成,颁至全宋境内。翊圣,太宗时封为翊圣将军,真宗时加封为翊圣保德真君,徽宗时义加封为翊圣应感储庆保德真君。,然后继以上清众真传记。
《云笈七箓》传记类编辑其主要是为了突出上清派所信奉的谱系与元始天尊信仰的地位,并剔除了虚皇五老等信仰。为了在宋朝继续提升老子教主地位以及黄帝、赵玄朗、虚皇五老、五老君等信仰强势崛起的氛围中保存大大下滑的元始天尊信仰做出努力。而《云笈七箓》的保存也为至元毁藏焚毁以老子信仰为主的道教经典著作后占领了毁藏后老子信仰大大缺失的巨大空白,为元始天尊信仰成为明清道教主流信仰打下了基础。这与同为类书,以灵宝派为正统,,收载灵宝派道书的《大道通玄要》截然不同。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帝范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武经总要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园冶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齐东野语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日知录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