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纪·卷四十七
◎顺帝十
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夏四月,大明的军队占领淮安路、徐州、宿州、濠州、泗州、颍州、安丰路。十一月初六,大明的军队占领湖州路。十一月十八日,大明军队占领杭州及绍兴路。十一月二十三日,大明军队占领嘉兴路。
二十六年春正月己酉,以崇政院使孛罗沙为御史大夫。壬子,以完者木知枢密院事。是月,以沙蓝答里为中书左丞相。命燕南、河南、山东、陕西、河东等处举人会试者,增其额数,进士及第以下递升官一级。
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春,正月二十三日,大明的军队攻取松江府。正月二十六日,大明的军队攻取沅州路。九月初八,大明的军队攻占平江路,捕获张士诚。九月十三日,大明的军队攻占通州。九月十四日,大明的军队攻占无锡州。九月二十八日,大明的军队攻占台州路。十一月初十,大明军队占据沂州。十一月十一日,大明军队占领庆元路。十二月初六,大明军队占领济宁路。十二月初七,大明军队占领莱州,进而占据济南及东平路。十二月十五日,大明军队进入杉关,占领邵武路。当月,方国珍归顺大明。
二月癸丑朔,立河淮水军元帅府于孟津县。甲戌,诏天下,以比者逆臣孛罗帖木儿、秃坚帖木儿、老的沙等干纪乱伦,内外之民经值军马,致使困乏,与免一切杂泛差徭。是月,扩廓帖木儿还河南,分立省部以自随,寻居怀庆,又居彰德,调度各处军马,陕西张良弼拒命。
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春,正月初一,皇太子命令关保固守晋宁,总领各军。二月十二日,大明军队攻取东昌路。二月十八日,大明军队攻占宝庆路。二月二十五日,大明军队攻取棣州。当月,大明的军队到达河南。李思齐、张良弼等撤军返回西边。三月大明军队占据河南。李思齐、张良弼会师,进驻潼关,张良弼的军营被焚烧,李思齐把军队转移到葫芦滩,调他的部下张德敛、穆薛飞防守潼关。大明军队进入潼关,进攻李思齐的营垒,李思齐丢弃辎重,奔逃到凤翔。当月,大明军队占领永州路,又占领惠州路。夏,四月初一,大明军队占领英德州。四月初八,大明军队占领广州路,又占领嵩州、陕州、汝州等地。五月初一,大明军队占领道州。六月十四日大明军队占领全州、郴州、梧州、藤州、浔州、贵县、象县、郁林等州郡。当月,广西各郡县都归顺了大明。闰七月初三,大明军队占领卫辉路。七月初五,大明军队占领彰德路。七月初七,左江、右江各路都投降大明。七月初九,大明军队占领广平路。七月二十六日,扩廓帖木儿从晋宁退守冀宁。大明军队抵达通州,左丞相失列门传皇上旨意,令太常寺礼仪院使阿鲁浑等尊奉太庙中各室所供奉的神位,与皇太子一起到北方去。阿鲁浑等即到太庙和主管官员王嗣宗、太祝哈剌不华共同护送神主,完毕之后仍留在太庙室内。七月二十八日,皇上驾临清宁殿,招集三宫的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共同商议躲避兵乱,前往北方的事。失列门及掌管枢密院事务的黑厮、宦官赵伯颜不花等进谏,认为不能离去。皇上未予听从。伯颜不花痛哭着劝谏说:“天下是世祖的天下,陛下应当以死相守,为什么要放弃呢?臣等愿意率领军民及护卫军出城拒敌作战,希望陛下能够固守京城。”皇上终究没有听从。半夜打开健德门向北逃跑。八月初二,大明的军队开进京城,国家灭亡。
三月癸未朔,罢洛阳嵩县宣慰司。丁亥,白虹五道亘天,其第三道贯日,又有气横贯东南,良久始灭。甲午,扩廓帖木儿遣关保、虎林赤以兵西攻张良弼于鹿台。李思齐、脱烈伯、孔兴等兵皆与良弼合。以蛮子、脱脱木儿知枢密院事。乙未,廷试进士七十二人,赐赫德溥化、张栋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监察御史玉伦普建言八事:一曰用贤,二曰申严宿卫,三曰保全臣子,四曰八卫屯田,五曰禁止奏请,六曰培养人才,七曰罪人不孥,八曰重惜名爵。帝嘉纳之。是月,大明兵取高邮府。
第二年(1369),皇上留驻在应昌府。又过了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皇上因患痢疾在应昌府去世,享寿五十一岁,在位三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大明军队袭击应昌府,皇孙买的里八剌及皇上的后妃以及珍宝玉器都被大明军队所得。皇太子爱猷识礼达腊带着几十个骑手逃走了。
夏四月辛酉,诏立皇太子妃瓦只剌孙答里氏。是月,大明兵取淮安路、徐州、宿州、濠州、泗州、颍州、安丰路。五月壬午朔,洛阳瑞麦生,一茎四穗。甲辰,以脱脱不花为御史大夫。六月壬子朔,汾州介休县地震。平遥县大雨雹。绍兴路山阴县卧龙山裂。己未,命知枢密院事买闾以兵守直沽,命河间盐运使拜住、曹履亨抚谕沿海灶户,俾出丁夫从买闾征讨。丙寅,诏:“英宗时谋为不轨之臣,其子孙或成丁者,可安置旧地,幼者随母居草地,终身不得入京城及不得授官,止许于本爱马应役。”皇后肃良合氏生日,百官进笺,皇后谕沙蓝答里等曰:“自世祖以来,正宫皇后寿日,不曾进笺,近年虽行,不合典故。”却之。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北齐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吴船录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