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传下·鼎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鼎颠趾,未悖也。利出否,以从贵也。鼎有实,慎所之也。我仇有疾,终无尤也。鼎耳革,失其义也。覆公饣束,信如何也。鼎黄耳,中以为实也。玉铉在上,刚柔节也。
《鼎卦》的卦象是巽(木)下离(火)上,为木上燃着火之表象,是烹饪的象征,称为鼎;君子应当像鼎那样端正而稳重,以此完成使命。 “烹饪食物的鼎足颠翻”,看似反常,实则不然;“却顺利地倒出了鼎中陈积的污秽之物”,便于除旧布新,反常的现象得以向好的方面转化。“鼎中盛满了烹饪的食物,好比人有才干”,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走错方向;“我的对立面嫉妒我”,但因无隙可乘,故终将无所怨尤。“鼎器的耳部发生了变化”,鼎无法移动,也就失去了它虚中纳物的意义。“王公鼎里的粥饭倾倒出来了”,哪里还有什么信誉可言呢!“鼎配上黄色的鼎耳”,是由于六五爻居中,自然可获得实惠。“玉制的鼎杠高处上方,表明刚柔相济,互相调节。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仪礼
- 孝经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辽史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政书
- 通典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术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何典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刘子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