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卷下·书论·《千金方》《外台》论
仲景之学,至唐而一变。仲景之治病,其论脏腑经络,病情传变,悉本《内经》。而其所用之方,皆古圣相传之经方,并非私心自造,间有加减,必有所本。其分两轻重,皆有法度。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草》,无一味游移假借之处。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粗微深妙,不可思议。药味不过五六品,而功用无不周。此乃天地之化机,圣人之妙用与天地同。不朽者也。《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根据《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之一大变也。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至唐·王焘所集《外台》一书,则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但其人本非专家之学,故无所审择,以为指归,乃医方之类书也。然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攻亦不可泯。但读之者,苟胸中无成竹,则众说纷纭,群方淆杂,反茫然失其所据。故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深之益。否则反乱人意,而无所适从。嗟乎!《千金》、《外台》且然,况后世偏驳杂乱之书,能不惑人之心志哉?等而下之,更有无稽杜撰之邪书,尤不足道矣。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孟子
- 其他经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九州春秋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