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卷下·治法·治病不必顾忌论
凡病患或体虚而患实邪,或旧有他病与新病相反,或一人兼患二病,其因又相反,或外上下各有所病,医者踌躇束手,不敢下药,此乃不知古人制方之道者也。古人用药,惟病是求。
药所以制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其人有是病,则其药专至于病所而驱其邪,决不反至无病之处,以为祸也。若留其病不使去,虽强壮之人,迁延日久,亦必精神耗竭而死,此理甚易明也。如怯弱之人,本无攻伐之理。若或伤寒而邪入阳明,则仍用硝黄下药,邪去而精气自复。如或怀妊之妇,忽患瘕,必用桃仁、大黄以下其瘕,瘀去台自安。或老年及久病之人,或宜发散,或宜攻伐,皆不可因其血气之衰,而兼用补益。如伤寒之后,食复、女劳复,仲景皆治其食,清其火,并不因病后而用温补。惟视病之所在而攻之,中病即止,不复有所顾虑,故天下无束手之病。惟不能中病,或偏或误,或太过,则不病之处亦伤,而人危矣。俗所谓有病病当之。此历古相传之法也。故医者当疑难之际,多所顾忌,不敢对症用药者,皆视病不明,辨证不的,审方不真,不知古圣之精义者也。
- 推荐作品:
- 子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法家
- 邓析子
- 农家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焦氏易林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杨家将
- 儿女英雄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日知录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