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卷上·方药·药误不即死论
古人治法,无一方不对病,无一药不对病。如是而病犹不愈,此乃病本不可愈,非医之咎也。后世医失其传,病之名亦不能知,宜其胸中毫无所主也。凡一病有一病之名,如中风,总名也。其类有偏枯、痿痹、风痱、历节之殊,而诸症之中,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又如水肿,总名也。其类有皮水、正水、石水、风水之殊,而诸症又各有数症,各有定名,各有主方。凡病尽然。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其得免于杀人之名者,何也?盖杀人之药,必大毒,如砒鸠之类,或大热大寒,峻厉之品。又适与病相反,服后立见其危。若寻常之品,不过不能愈病,或反增他病耳,不即死也,久而病气自退,正气自复,无不愈者。间有迁延日久,或隐受其害而死。更或屡换庸医,遍试诸药,久而病气益深,元气竭亦死。又有初因误治,变成他病,展转而死。又有始服有小效,久服太过,反增他病而死。盖日日诊视,小效则以为可愈,小剧又以为难治,并无误治之形,确有误治之实。病家以为病久不痊,自然不起,非医之咎,因其不即死,而不之罪。其实则真杀之而不觉也。若夫误投峻厉相反之药,服后显然为害,此其杀人,人人能知之矣;惟误服参附峻厉之药,而即死者,则病家之所甘心,必不归咎于医。故医者虽自知其误,必不以此为戒,而易其术也。
- 推荐作品:
- 子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正史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新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高士传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岭外代答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菜根谭
- 小窗幽记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管子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农家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艺舟双楫
- 谱录
- 随园食单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官场现形记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唐摭言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