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卷上·方药·貌似古方欺人论
古圣人之立方,不过四五味而目。其审药性,至精至当;其察病情,至真至确。方中所用之药,必准对其病,而无毫发之差,无一味泛用之药,且能以一药兼治数症,故其药味虽少,而无症不该。后世之人,果能审其人之病,与古方所治之病无少异,则全用古方治之,无不立效。其如天下之风气各殊,人之气禀各异,则不得不根据古人所制主病之方,略为增减,则药味增矣。又或病同而症甚杂,未免欲兼顾,则随症增一二味,而药又增矣。故后世之方,药味增多,非其好为杂乱也。乃学不如古人,不能以一药该数症,故变简而为繁耳。此犹不失周详之意。且古方之设,原有加减之法,病症杂出,亦有多品之剂,药味至十余种。自唐以后之方,用药渐多,皆此义也。乃近世之医,动云效法汉方,药止四五味,其四五鼓掌之药,有用浮泛轻淡之品者,虽不中病,犹无大害。若趋时之辈,竟以人参、附子、干姜、苍术、鹿茸、熟地等峻补辛热之品,不论伤寒、暑湿,惟此数种轮流转换,以成一方,种种与病相反,每试必杀人,毫不自悔,既不辨病,又不审药性,更不记方书,以为此乃汉人之法。呜呼!今之所学汉人之方,何其害人如此之毒也!其端起于近日之时医,好为高论以欺人;又人情乐于温补,而富贵之家尤甚。不如是则道不行,所以人争效尤,以致贻害不息。安有读书考古,深思体验之君子,出而挽回之,亦世道生民之大幸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汉书
- 明史
- 新唐书
- 清史稿
- 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农桑辑要
- 黄帝内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花月痕
- 常言道
- 何典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八义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