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卷上·病·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能愈病之非难,知病之必愈、必不愈为难。夫人之得病,非皆死症也。庸医治之,非必皆与病相反也。外感内伤,皆有现病,约略治之,自能向愈。况病情轻者,虽不服药,亦能渐痊。即病势危迫,医者苟无大误,邪气渐退,亦自能向安。故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惟不论轻重之疾,一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非浅尝者所能知也。夫病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其死,此犹为易知者。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甚重,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死者。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亡,一时虽若粗安,真气不可复续,如两虎相角,其一虽胜,而力已脱尽,虽良工亦能救也。又有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盖邪气盛而元气坚固,邪气与元气相并,大攻则恐伤其正,小攻则病不为动,如油入面,一合则不可复分,而又不至于伤生。此二者,皆人这所不知都民。其大端,则病气入脏腑者,病与人俱尽者为多;病在经络骨脉者,病与人俱存者为多。此乃内外轻重之别也。斯二者,方其病之始形,必有可征之端,良工知之自,自有防微之法。既不使之与病俱亡,亦不使之终身愈,此非深通经义之人,必不能穷源极流,挽回于人所不见之地也。
- 推荐作品:
- 集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新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辽史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过江七事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九章算术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随园食单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老残游记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道家
- 老子
- 列子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