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人物部·仪制
黄屋左纛
黄屋,黄盖也。左纛,以牦牛尾为旗纛,列之左也。
羽葆
聚五采羽为幢,建于车上,天子之仪卫也。
九旗
画日月曰常,画蛟龙曰旗。通帛曰旃,杂帛曰物。画熊虎曰旗,画鸟隼曰鴋,画龟龙曰旐。金羽曰旞,析羽曰旌。
卤簿
车驾出行,羽仪导护,谓之卤簿。卤,大盾也,所以捍蔽,部位之次,皆着之于簿。五兵盾在外,余兵在内。以大盾领一部之人,故名卤簿。
髦头
武祖问髦头之义,彭权对曰:“《秦纪》云:国有奇怪,触山截水,无不崩溃,惟畏髦头。故使武士服之,卫至尊也。”
传国玺
秦始皇以卞和玉制传国玺,命李斯篆文。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相传卞和玉制为三印,一传国玺,一天师印,一茅山道士印。
十二章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者绘之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也。华虫,雉也。宗彝,虎蜼。藻,水草。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巳相背,取其辨也。
皇后六服
袆衣(袆音挥。色玄,刻绘为翚。从王祭先王之服。翚亦音辉)。
揄狄(揄音遥。色青,刻绘为揄。从王祭先公之服)。
阙狄(色赤。刻绘为之。从王祭群小祀之服)。
鞠衣(色黄。告桑之服)。展衣(色白。以礼见王及宾客之服)。
禒衣(色黑。进御见王之服)。
九门
天子一关门,二远郊门,三近郊门,四城门,五皋门,六库门,七雉门,八应门,九路门。
丹墀
《西京赋》曰:“右平左,青琐丹墀。”(注:天子赤墀列为九级,中分左右,有齿介之,右则平之,令辇得上阶也。)
尺一
天子诏曰尺一。汉制:简一尺一寸。中行说教匈奴以尺二演示文稿汉。
金根车
天子所乘之车曰金根,驾六马。有五色安车,有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是为五时副车。
鹤禁
太子所居之宫,白鹤守之,凡人不得辄入,故曰鹤禁。
九府圜法
圜法,即钱法也。天子九府,曰泉府、大府、王府、内府、外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钱帛之府也。
五库
天子五库,曰车库、兵库、祭器库、乐器库、宴器库。
黼扆
天子坐,则黼扆列在后,如背负之也。黼扆,形如屏风,画斧而无柄,设而不用,取金斧断割之义。
象魏
宫门双阙悬法象,其状巍然高大,曰象魏。
列土分茅
天子大社,以五色土为坛,封诸侯,各以其色与之,帱以黄土(黄取王者覆被四方之义),苴以白茅(白茅取其洁也),归而立社,谓之列土分茅。
枫宸
汉宫殿前多植枫树,故曰枫宸。一名紫宸。
罘罳
(音环思 注:罘罳,伏思也。)
君退至内廷,思维机务,故曰罘罳。
金马
汉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其像,立于署门,名金马门。《扬雄传》:“历金马,上玉堂。”金马,翰林官称玉堂金马。
黄牛白腹
公孙述废铜钱置铁钱。蜀中童谣曰:“黄牛白腹,五铢当复。”言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铢,汉钱也。言天下当复还刘氏。
两观
古者帝王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可以观远,故谓之观。
琼林、大盈
唐德宗起琼林、大盈等库,以储私钱。陆贽谏,不听。后朱泚之乱,罄于兵火。
泽宫
天子习射之地。泽,取择贤之义也。
水晶宫
大秦国中有五宫殿,皆以水晶为柱,故名水晶宫。
桥门
汉明帝幸辟雍,冠带缙绅之人,环桥门而观者,以亿万计。
虎闱
晋武帝临辟雍,立国子监以育士庶,名之曰虎闱,又名虎观。
石渠
汉施雠,甘露中拜博士,与五经诸儒,论异同于石渠阁。
凤诏
后赵石季龙,置戏马观,观上安诏书,用五色纸,衔于木凤口而颁行之。凤五色漆画,咮脚皆用金。
紫泥
阶州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而粘,贡之,用封玺书,故诏诰曰紫泥封。
黄麻
敕书旧用白纸,唐高宗以白纸多蠹,改用黄麻。拜除将相,其制书皆用黄麻。黄麻者,以黄櫱染纸,取其辟蠹也。
内官
成周始为寺人。秦始皇初立中车府,置令。魏文帝置殿中制监。隋置内侍省,始以监为太监,加少监、监正。秦六局,置尚衣、尚冠等官。
仪仗
神农始为仪仗,秦汉始为导护,五代始为宫中导从。黄帝制钺,秦始皇改为锽(即斧)。晋武帝制干枪,元帝加仪刀、仪锽、斑剑。
黄帝制麾、制曲盖。吕尚制华盖。黄帝始警跸。周制鸣鞭。黄帝制旗,天子出,大牙建于前。周制:树旗表门。陶谷始备岳渎、日星、龙象、大神诸旗。
尧始制车驾,周改鸾驾。
晋文公制左右虞侯掖驾。汉武帝佽飞驾前。周公始制属车悬豹尾。唐始加豹尾于卤簿。
周公置记里鼓车。隋文帝制行漏车。秦始皇兼车服始饰器为金根车,上施华盖相风鸟,制辟恶车前导,更定大驾、法驾。周制:步辇以人组挽。秦始皇去其轮为舆,以人荷。汉制后宫羊车以人牵。宋制檐子以竿牵。汉制皇屋。宋制棕榈屋,即逍遥车。
汉武帝制十二障扇。唐玄宗制上殿索扇,阎则先奏,以宦官升陛执扇。
戒不虞
《汉官仪》:属车八十一乘,作三行。《尚书》:“御史乘之。”最后一乘悬豹尾于竿,豹尾过后,执金吾方罢屯解围,所以戒不虞也。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礼记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晋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南史
- 北史
- 陈书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吴船录
- 庐山记
- 通典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兵家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书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南游记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声律启蒙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