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西夏书事》仿朱熹《通鉴纲目》之体,编年记载西夏二十一主兴废事迹,起唐僖宗中和年元年党项羌拓跋思恭之崛起,迄南宋理宗绍定五年西夏亡后故臣王立之与部分遗民入金。凡立国始末、统治世系、朝政国事、与宋辽金元之和战外交,及其地理、职官、选举、礼乐、兵刑、服饰、文字等各种文物制度之可稽者,一一胪述。于史事人物,间加评论;凡有考证说明,则作夹注案语于正文下;纪年奉唐宋王朝年号为正,并附注辽、金纪元。李元昊建国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后,加书西夏年号于下。
有关西夏史的文献素称贫乏。元修宋、辽、金三史虽皆有《夏国传》,但都较简略。宋人所撰《契丹夏州事迹》、《夏国枢要》、《西夏须知》等亦已散亡,其余记载,大多零篇残简,不成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能编成如此规模的专史,使西夏一代事实得以首尾略具梗概,实属不易。与现存的几部清人所编同类著作如周春《西夏书》、张鉴《西夏纪事本末》以及民国戴锡章的《西夏纪》比较起来,此书在资料搜罗方面也可称最为丰富。仅从其夹注中标明的史料依据看,,引用的文献就达近百种,包括正史、实录、《通鉴》、《续通鉴长编》、舆地方志、文集奏仪、传状墓志、笔记杂录、稗官野史等各类资料,其中有的现已不易见到。特别是关于西夏后期历史的记载,有不少不见于其他史籍,故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有的甚至直接将其作为史料引用。
《西夏书事》取材较慎,记事年代日月,大抵据正史及王称《东都事略》、《通鉴》、《续通鉴》等,其余稗官纪载,时日不同,亦必前后不相矛盾,方始甄录。遇有舛误,则附己意订正之,然必详溯根原,藉徵确据,非敢凭空臆断。对于那些时间地点记载不详或始末不全之事,则另附立于相关年代或事件后,以示以疑存疑。其缺点是,正文述事皆不注明资料出处,有些地方现已发现是对宋、元史籍的误引,在使用时应加注意。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十三经
- 诗经
- 左传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清史稿
- 旧唐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梁书
- 北齐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六国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儒家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梦溪笔谈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初刻拍案惊奇
- 绿野仙踪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杨家将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阴符经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龙川别志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