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十卷
汉赵晔撰。晔,山阴人,见《后汉书·儒林传》。是书前有旧《序》,称《隋唐经籍志》皆云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书。又云杨方撰《吴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吴越春秋传》十卷。此二书,今人罕见,独煜书行於世。,《史记注》有徐广所引《吴越春秋》语,而《索隐》以为今无此语。他如《文选注》引季札见遗金事,《吴地记》载阖闾时夷亭事,及《水经注》尝载越事数条,类皆援据《吴越春秋》。今煜本咸无其文云云。考证颇为详悉,,然不著名姓。《汉魏丛书》所载,合十卷为六卷,而削去此《序》并《注》,亦不题撰人,弥失其初。此本为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后有题识云,前文林郎国子监书库官徐天祐音注。然后知注中称徐天祐曰者,即注者之自名,非援引他书之语。惟其后又列绍兴路儒学学录留坚,学正陈昺伯,教授梁相,正议大夫、绍兴路总管提调学校官刘克昌四人,不知序出谁手耳。煜所述虽稍伤曼衍,而词颇丰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时加於巳;范蠡占戊寅之日,,时加日出,有螣蛇青龙之语;文种占阴画六阳画三,有玄武、天空、天关、天梁、天一、神光诸神名。皆非三代卜筮之法,未免多所附会。至於处女试剑,老人化猿,公孙圣三呼三应之类,尤近小说家言。然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徐天祐以为不类汉文,是以马、班史法求之,非其伦也。天祐注於事迹异同颇有考证,其中如季孙使越、子期私与吴为市之类,虽犹有未及详辨者,而原书失实之处,能纠正者为多。其旁核众说,不徇本书,犹有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之遗意焉。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易经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近思录
- 帝范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司马法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法家
- 慎子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月波洞中记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梦溪笔谈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山海经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朝野佥载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释家
- 了凡四训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