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一回 郭子仪大破吐蕃
郭子仪大破吐蕃
却说唐代宗皇帝自登宝位以来,其故旧大臣俱各加封赏,多有疾病死亡者,不及细说。且说代宗将一应朝廷选法、钱粮、器用、词讼等事并听程元振裁断。朔方作乱,边将告急,元振皆不以闻。广德元年冬十月,近臣奏曰:“祸事已至。”代宗问其故,近臣奏曰:“日今吐蕃国调三路大军来取中原:第一路是契丹韩呼卢起蕃兵攻武邑;第二路是吐谷浑党项起兵来攻安平;第三路是萧粘罕为元帅,引兵十万来取并州、太原。此三路军马甚是利害,今郭子仪去位,家内闲坐日久,部曲离散,无人可敌。”代宗听罢大惊,汗流沾背,问群臣求救兵之策。礼部侍郎杨绾奏曰:“须用御驾亲征,可以大会诸侯,人皆听命。”节度使辛云京奏曰:“凡为将者,智过于人,只能制人。孙子言知彼知己,百战百胜;不知己不知彼,百战百败。吾观众臣,非吐蕃之对手。臣举一人,可退蕃兵,未知圣意若何?”帝曰:“所举何人?”云京曰:“昨者,诸夷欲兴师,但怯此人,若复用之,番兵自然退矣,乃大将军郭子仪也。”帝曰:“今在何处?”答曰:“在家闲居。”帝即时差人召子仪入朝。子仪进见,拜于阙下。帝大喜曰:“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问之计,悔之不及。”子仪曰:“臣虽闲居,朝廷有事,每以为忧。今吐蕃放肆人寇,臣破之如草芥矣。”帝曰:“卿之奇才过于孙、吴,卿复旧职,赐斧钺一对,后为之事,不必奏也。”子仪出班奏曰:“臣举一将为先锋,破贼必矣。”帝曰:“卿举何人?”子仪曰:“臣举一人,乃京兆人也。覆姓长孙名全绪,现为右将军。”帝曰:“朕正欲用此人为先锋。”便令子仪举行,出镇咸阳以御之。时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至是召募,才得二十骑而行。方咸阳,探马报言吐蕃合共二十余万,漫山塞野,遍数十里,目下即至。子仪听闻,慌使判官王延昌入朝奏请益兵。程元振忌之,不以奏闻,不得面君。子仪以足顿地曰:“大事去矣!无能为也。有此谗臣在侧,吾何能立功于外乎?誓杀此贼,以谢天下。”言讫,不得已,只与二十骑奔咸阳去讫。当时帝正在调遣人马,忽报番兵已度便桥,帝大惊,仓猝不知所为,遂自轻骑与数十人从北门而径幸陕州。须臾之间,吐蕃打入长安,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剽掠府库,取其金宝,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城中萧然为之一空。郭子仪请先锋长孙全绪至帐下曰:“今退番兵非小可,韩呼卢、萧粘罕等皆善能用兵,其势甚大,难与为敌。今六军将士逃匿者多在商州,速往收之,可破敌矣。”遂与王廷昌引三十骑自御宿川循山路而行,东至商州,收合兵四千余人。子仪乃泣谕将士以决破贼,以雪国耻。将士闻言,皆下泪感激,听受约束。全绪曰:“将军之兵今欲何往?”子仪曰:“吾素知此去一条路,地名蓝田,前有一堡,名韩公坡,此是吐蕃咽喉之路。韩呼卢众人必然欺负吾等,从此外无备,吾与取了韩公坡,望长安不远矣。番人若知吾截断要路,绝其粮道。今长安城内空虚,安能守也?吐蕃必连夜而归,用奇兵小路赶之,可全胜矣。诸处小径尽皆叠断,以兵守之,一月无粮,番兵尽皆饿死,吾剿绝无遗类矣。”全绪拜曰:“此神算也。”子仪曰:“虽然如此,不可轻进。汝可吩咐诸将哨,无埋伏可进,不可轻意,莫中番人之计。”全绪受计而行,去至韩公坡。昼则鸣鼓张旗;夜则多焚烟火,以疑吐蕃。又自给之曰:“郭令公自商州率领大军不知其数,目下且至。”虏以为然,悉众遁去。且说韩呼卢先来到韩公坡,不见唐兵,疑惑不敢轻动。只见吐谷兵到,兵言唐兵却在何处,后面萧粘罕又不见来。只听得一声炮响,四下火鼓齐出,把二人围住,不能得脱。忽萧粘罕一军杀到,救出二将,径奔北城。有时义边一彪军马杀到,旗号上写“唐大将李怀仙”。因与李光弼商议,恐怕子仪得了全功,因此分李怀仙这支军马来取韩公坡。听知子仪、全绪二人成其大功,遂引军来扑北城,正与三将相遇。这番兵皆是唐兵阵中杀出,多半着伤,如何可战,因此又被李怀仙大杀一阵,韩呼卢与吐谷望北逃走。怀仙大喜,来与子仪相见。子仪曰:“今已得韩公坡,吐蕃等逃走,公当速与王延昌星夜追杀,可擒萧粘罕等。”遂唤长孙全绪吩咐:“汝可从山后去,不可掩夺其路,则于中截之,尽得其粮草、马匹。”全绪领命去了,子仪自领大军分二路而进。却说吐蕃北去,望见后面唐兵分二路而来,遂以后军作前军,后队作前队,复来迎敌。忽山后鼓声竞起,喊杀连天,众视之,乃李怀仙也。怀仙大杀吐蕃,不知唐兵多少,军心生疑,皆弃甲倒戈,尽弃辎重而去。子仪尽皆复得诸处,安抚了当,方回见朝廷,请驾还长安。子仪带将土来朝见帝,帝曰:“今日复得长安诸郡,皆卿之功也。”子仪奏曰:“此陛下洪福,臣何力之有。今番兵已尽剿灭,臣愿悉起天下之兵,并力收贼以报陛下。”帝大喜,令子仪急便兴师。节度使李宝臣奏曰:“臣有破虏平天下之策以献陛下。”未知其策若何。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大学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晋书
- 清史稿
- 旧五代史
- 周书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荀子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韩非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谱录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颜氏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鬼神传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毛公案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