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四回 段秀实笏击朱泚
段秀实笏击朱泚
是时建中四年春二月,李希烈在河北,听得卢杞召己,心中大惧,遂引本部二千人马造反,人寇襄城。边关报急,帝下诏发泾原等道兵救之。当日节度使姚令言听知造反,即时点起泾原兵马,来与希烈对阵。姚令言出马大骂曰:“汝既是大唐显宦,朝廷又不曾负汝,何故反背为贼耶?”希烈亦回言骂曰:“吾于国多效勤劳,并无尺寸之赐。杨炎、卢杞何等匹夫,无故将刘晏诛戮,把握朝纲,必有谋逆之意。吾今仗义讨贼,与刘晏报仇雪恨,汝何不来助我了”令言大怒,挺枪来杀李希烈。希烈持刀迎之。二将大战数合,姚令言败走,希烈随后追赶不及而还。却说姚令言亦怀异志,但未敢发。至是兵败,乃引兵还人京师。其部下军士皆是关中之人,冒雨御寒,极受苦楚,多有带子弟来者,皆望厚赏以遗其家。既至长安,一无所得。帝令京兆尹王翊犒赏诸军,翊又只以粗食菜饼,并无酒肉等物。军士大怒,遂将饼食倾于地下,厉声大呼曰:“主上何乃凌贱我等至此!我等今日将死于敌,而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耶?闻知朝廷琼林、大盈二库,堆金积帛,盈满无数,不如与众共劫取之。”堂下一呼,众皆袒臂相从。令言当拦不住,众军环甲张旗,鼓噪而进。时帝正与宦官在后园饮宴,忽见令言大哭而来,径至帝前,拜于地下。帝慌问其故,令言曰:“众怒作乱,唐之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帝曰:“国家升平之日,有何危急严令言曰:“军土劳役,不得厚赏,激变为乱,皆由阉宦迷惑所致耳。”宦者闻言,皆免冠流涕,跪于帝前泣曰:“大臣不容臣等,臣等不能存矣!愿乞性命归田里,悉将家产以助军资。”帝曰:“汝等有何罪,而遽然废弃耶?”急呼武士推出令言斩之。令言大呼:“臣死且不争,奈祖宗之天下至此一旦休矣。”推至宫门,一大臣喝住:“不得下手!我去谏来。”乃陆贽也。径入宫中,来奏天子曰:“姚令言得何罪而赐诛戮?”帝曰:“不守军律,号令不严。又毁谤大臣,冒突朕躬。”贽曰:“天下之误,皆欲食宦官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岂能服人?且宦者身无寸功,皆封列侯。而鱼朝恩等结连外藩,欲为内乱。陛下今不自省,唐之社稷立见崩摧矣。”陆贽以头触树而谏,帝怒方息。令言得出,乃与乱兵谋曰:“朝廷下明,致汝等如此。今众无主,势不能久。近闻太尉朱批,失位去权,闲居私宅,与某有一面之交,相与奉之,同力举事,有何不可。”众军士曰:“此言合理,谨从尊命。”遂与数百骑迳来泚宅,以前事告之。泚大喜曰:“此谋甚美,时势如此,吾已有心久矣。但无效力之人。君等既有此举,吾何敢不从。”遂与众军士并入城来,安置军中。众皆扶泚升帐,各施礼毕,分班而立。行酒数杯,泚曰:“某无谋略,蒙众所举,亦无压众之心。自今以后,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各宜遵守,勿得违犯。倘成大事,富贵与众共之。”众皆曰:“惟命是从。”于是会合已定。至次日,泚与姚令言亲自披挂,领兵杀人。却说帝闻兵乱,慌召禁兵御贼,竞无一人至者。贼已斩关而入,帝乃与王贵妃、韦淑妃、太子、诸王自苑北门直奔奉天。朱泚听知帝已出奔,遂遣泾原兵马使韩曼率领精兵二千星夜追赶,去袭奉天,诈言迎还大驾,以绝众口。时奉天守备皆单弱之十,难以拒贼。司农卿段秀实谓岐灵岳曰:“事已急矣!外援不至,吾等死日近矣。”灵岳曰:“今日所为,正宜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不然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秀实曰:“众大臣、许多将士无一人可破此贼,但得一人,诈作姚令言的兵符,召韩曼且还。果有心迎接大驾,汝不得先行,当与大军俱发。此缓兵之计,使得准备,以待救援,此万全之策也。”灵岳曰:“某即愿往。”秀实许之。是日,批召李忠臣、源休、姚令言及秀实议称帝事。秀实听言,勃然大怒,急夺源休所执象笏,向前唾泚大骂曰:“狂贼!吾恨不斩汝万段,岂从反耶?”遂挺象笏望泚额上击之。泚举一手来扞,正中其额,溅血洒地。二人相搏,李忠臣见泚气力不敷,遂向前助之,泚得解脱,匍匐而走。秀实知事不成,厉声大呼,谓泚党曰:“我不同汝反,何不杀我?”贼众大怒,争前簇下,秀实骂不绝口,泚命牵出斩之。至死神色不变。丽泉有诗赞曰:朱泚邪谋废帝图,唐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击贼惟君烈丈夫。
秀实既死,岐灵岳之计遂止不行。韩曼已得进兵来攻奉天。
却说帝在奉天城中,被泚兵攻围甚急,经月不退。城中粮食俱尽,供御只有粮米二斛。每候贼之休息,夜则放人出城外采取芜菁根而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士卒冻馁,又无衣甲,皆不能战。帝闻贼已有登城者,因与浑瑊对泣。瑊乃抚谕将土,激以忠义,于是众军土鼓躁而进,奋力大战。正在危急,忽见一彪人马,约有五万之众,涌并而来。众视之,乃唐将李怀光也。怀光知帝受围甚急,遂自蒲城引兵前来救应,径至城下,与贼相战。朱泚大败,乃引兵走还长安城内。未知后事毕竟如何?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周书
- 南史
- 梁书
- 辽史
- 陈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列女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载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增广贤文
- 小窗幽记
- 国语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随园食单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池北偶谈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太平广记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鬼神传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西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僧伽吒经
- 老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