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影响
《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
《搜神记》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物,又是后人取材之渊薮,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每每从中选材;至于其中故事被用为典故者,更是不可胜计。《搜神记》的续作、仿作很多,最著名的当推署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十卷。这部书是否真为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尚难以确定。该书除少数故事与《搜神记》、《灵鬼志》等书相重外,绝大部分采自当时的民间传闻。书中多爱讲神仙故事,,其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车故事等,都十分优美,历代传诵,广为引用。
《搜神记》保存了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不仅可以作为正史《后汉书》、《三国志》注的来源,而且弥补了正史《三国志》记载的不足,也是《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直接史料来源。
以《搜神记》为代表的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对于唐代传奇的形成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绘,扩其波澜,故所成就乃特异。从唐代的《古镜记》、《玄怪录》、宋代的《稽神录》、《江湖异人传》等,直到清代的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是秉承灵怪小说这一传统的,甚至以写鬼怪著称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序中也说才非干宝,雅爱搜神。可见,他对《搜神记》确是封为至宝,,所获良多。可以说《搜神记》直接开启了历代灵怪小说创作的先河。除此之外,《搜神记》的影响还体现在现在文学的其他领域,在戏剧方面,家喻户晓的《天仙配》、《相思树》,就与《搜神记》中的《董永》、《韩凭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而元杂剧《窦娥冤》,其脉络直上可追溯到《搜神记》里的《东海孝妇》。在诗歌方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及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日夜思念,让道士施展法力求见贵妃魂魄,其情节就取自《搜神记》中的《李少翁》。
- 推荐作品:
- 史
- 子
- 集
- 礼记
- 周礼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易传
- 白虎通义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清史稿
- 隋书
- 宋书
- 旧五代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说苑
- 春秋繁露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孙膑兵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折狱龟鉴
- 农家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伤寒论
- 难经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神峰通考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随园食单
- 杂家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南越笔记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山海经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太平广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抱朴子
- 太玄经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刘子
- 诗文评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郁离子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