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九十一
孝义
郭世道,会稽永兴人,出生时便死了母亲,父亲再娶,郭世道伺候父亲和后母,孝顺备至。年到十四时,又死了父亲,在守孝期间超过了礼节,几乎受不了这个打击,家庭贫困没有产业,世道做短工供养继母。他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夫妻二人商量说:“我们勤奋供养母亲也无法做到,如果养了这个儿子,那么费用就更多了。”于是含泪活埋了他的儿子。他母亲去世,世道亲自背土成坟。亲戚们都一齐赠给他物资,世道接受了一批,安葬完毕,做短工加倍偿还先前的赠给他的物品的价值。守孝满期后,悲哀想念母亲,终身不停。他认为追念父母,无时无刻离开他的心里,所以从未丢下衣帽。他的仁厚的风格,在乡亲中风行,邻村的小孩大人没有叫他的名字的人。他曾经和别人共同在山阴买货物,碰巧多得一千文钱,当时没有觉得,转过背来才想起来,请求他的伙伴把这些多余的钱,送还卖主,他的伙伴大笑着,不同意。世道只得用自己的钱交一千文钱的数目送还主人,主人惊叹不已,把其中的一半钱赠给世道,世道丢下它们离开了。
《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夫仁义者,合君亲之至理,实忠孝之所 资。虽义发因心,情非外感,然企及之旨,圣哲诒言。至于风漓化薄,礼违道丧, 忠不树国,孝亦愆家,而一世之民,权利相引;仕以势招,荣非行立,乏翱翔之感, 弃舍生之分;霜露未改,大痛已忘于心,名节不变,戎车遽为其首。斯并斩训之理 未弘,汲引之途多阙。若夫情发于天,行成乎己,损躯舍命,济主安亲,虽乘理暗 至,匪由劝赏,而宰世之人,曾微诱激。乃至事隐闾阎,无闻视听,故可以昭被图 篆,百不一焉。今采缀湮落,以备阙文云尔。
元嘉四年(427),朝廷派特派代表巡视天下,散骑常侍袁愉表荐他的高尚的品行,文帝非常赞赏世道,派郡里表彰他的家庭,捐除他的租税,改他居住的地方名称独枫里为孝行里。太守孟靑举荐他当孝廉,世道辞让不应征。
龚颖,遂宁人也。少好学,益州刺史毛璩辟为劝学从事。璩为谯纵所杀,故佐 吏并逃亡,颖号哭奔赴,殡送以礼。纵后设宴延颖,不获已而至。乐奏,颖流涕起 曰:“北面事人,亡不能死,何忍闻举乐,蹈迹逆乱乎!”纵大将谯道福引出,将 斩之。道福母即颖姑,跣出救之,故得免。纵既僭号,备礼征,又不至。乃收颖付 狱,胁以兵刃,执志弥坚,终无回改。至于蜀平,遂不屈节。
吴逵,吴兴乌程人,经过荒年的饥荒加上瘟病流行,父母兄弟嫂和堂叔伯小功内的亲戚,男女共死了一十三人。吴逵当时病得很历害,邻人用芦苇席子包裹好了他,准备埋在村子的头边,不久吴逵的病得以痊愈。亲属都死光了,只吴逵夫妻存在。家里只有四壁,一无所有,冬天没有被絮。他白天便打短工,夜晚便砍树烧砖,一直不懈怠。吴逵夜晚走路碰到老虎,老虎为他让路。一年之中,树立七座坟墓,安葬十三口棺材。邻居们私赞他的志气,安葬那天,乡邻主动帮助他,他给亲人送终的事,虽然俭朴但礼节不缺乏。吴逵当时拿下了邻居给他的物品,安葬完毕,邻里人把这些东西都给他,吴逵一件也没有接受,却通过打短工回报别人。太守张崇之三次以礼征他出山。太守王韶之选他补功曹史,吴逵因为自己是寒门,坚决辞让不应征,最后被选为孝廉。
其后刺史至,辄加辟引,历府参军,州别驾从事史。太祖元嘉二十四年,刺史 陆征上表曰:“臣闻运缠明夷,则艰贞之节显;时属栋桡,则独立之操彰。昔之元 兴,皇纲弛紊,谯纵乘衅,肆虐巴、庸,害杀前益州刺史毛璩,窃据蜀土,涪、岷 士庶,怵迫受职。璩故吏袭颖,独秉身贞白,抗志不挠,殡送旧君,哀敬尽礼,全 操九载,不染伪朝。纵虽残凶,犹重义概,遂延以旌命,劫以兵威。颖忠诚奋发, 辞色方壮,虽桎梏在身,践危愈信其节;白刃临颈,见死不更其守。若王蠋之抗辞 燕军,同周苛之肆詈楚王,方之于颖,蔑以加焉。诚当今之忠壮,振古之遗烈。而 名未登于王府,爵犹齿于乡曹,斯实边氓远土,所为于邑。臣过叨恩私,宣风万里, 志存砥竭,有怀必闻,故率愚悫,举其所知。追惧纰妄,伏增悚栗。”颖遂不被朝 命,终于家。
孙法宗,吴兴人,父亲遇难被杀,尸骨未被收葬。母亲和兄长都饿死了。法宗年龄小逃脱了。到十六岁时才得以还家。单身一人,勤奋劳动。在霜上行走,在草间露宿。经办棺材、建造坟墓、安葬母亲和兄长,俭朴而礼节周到。因为父亲死于非命,在本郡之内寻找枯骨,每每割出身上血去检验那些骨头,这样做十多年一直没有找到,于是穿着丧衣丧服,终身不娶,别人的赠送一无所受,世祖刚即位时,扬州征他当文学从事,他没有应征。
刘瑜,历阳人也。七岁丧父,事母至孝。年五十二,又丧母,三年不进盐酪, 号泣昼夜不绝声。勤身运力,以营葬事。服除后,二十余年布衣蔬食,言辄流涕。 常居墓侧,未尝暂违。太祖元嘉初,卒。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左传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晋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梁书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晏子春秋
- 明儒学案
- 高士传
- 英雄记
- 越绝书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国语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百战奇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医家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难经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西京杂记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穆天子传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老子想尔注
- 刘子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曲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