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三
◎宗室一
燕懿王德昭字日新,其母亲是贺皇后。乾德二年(964)出门合。按惯常做法,皇子一出门合就封为王。太祖认为德昭年幼,想让他渐渐进封王,授官德昭为贵州防御使。开宝六年(973),任德昭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太祖在世之日,一直没有给他封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任京兆尹,移镇永兴,兼任侍中,才开始封为武功郡王。太宗诏令让他与齐王廷美从现在起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三年(978)二月,德昭娶太子太傅王溥的女儿为妻子,朝廷封为韩国夫人。这年冬天郊祀时,又加封为检校太尉。
○魏王廷美 燕王德昭 秦王德芳(秀王子侢附)
四年(979),跟随皇帝征伐幽州。军中有一次夜里惊乱,不知道皇帝在哪里,有人谋议立德昭为皇帝,皇上听见此事很不高兴。回到京师后,皇帝因为北伐不利,很长时间不给太原之战的功臣行赏。德昭跟太宗论说此事,太宗大怒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德昭退朝后自刎而死。皇上听见此事非常惊悔,跑去抱着德昭的尸体,大哭着说:“痴儿何必这样呢?”追赠德昭为中书令,追封为魏王,赐给谥号,后又改封为吴王,又改封为越王。德昭为人喜怒不形于色。真宗即位后,又追赠德昭为太傅。乾兴初,加赠德昭为太师。德昭有儿子五人:惟正,惟吉,惟固,惟忠,惟和。
昔周之初兴,大封建宗室,及其东迁,晋、郑有同奖之功。然其衰也,干弱而枝强。后世于是有矫其失者,而封建不复古矣。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所寓州县,月有廪饩。至于宗女适人,亦有恩数。然国祚既长,世代浸远,恒产丰约,去士庶之家无甚相远者。靖康之乱,诸王骈首以弊于金人之虐,论者咎其无封建之实,故不获维城之助焉。
汉恭宪王元佐字惟吉,初名德崇,母亲是元德皇后。年幼时禀性聪警,相貌像太宗,太宗很钟爱他。十三岁时,跟从太宗在近郊打猎,有只兔子在皇帝车马前奔跑,太宗让元佐射杀,元佐一发而中,契丹使者在旁边,深感惊异。跟从太宗征战太原、幽蓟。太平兴国年间,出宫住在内东门别宅,任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卫王,在中书省办公。后来迁居东宫,改赐现在的名字,加任检校太尉,进封为楚王。
虽然,东都之仁宗,南渡之高、宁,元良虚位,立继小宗,大策一定,卒无动摇,磐石之固,亦可知矣。且宋于宗室,稍有过差,君臣之间,不吝于改,尤不惮于言。涪陵、武功,真宗即位,寻议追复改葬,封其子孙。濮邸尊称,言者惟务格非,不少避忌。宋末济邸,国事将亡,谏疏不息,必褒恤而后止。是盖历代之所难得者欤!表而出之,作《宗室传》,
当初,秦王廷美迁往涪陵,只有元佐申救他。廷美死后,元佐就发狂了,以致因为小错就用尖刀杀伤侍者。雍熙二年(985),病情略有好转,太宗很高兴,为此而大赦天下。重阳日宫内宴会,元佐病刚好,不在赴宴之列,诸王宴会后回来,晚上经过元佐的宅第。元佐说“:你们都侍候皇上宴会,只有我未到,这是抛弃我啊!”于是发怒,酗酒,晚上纵火烧宫。太宗诏令派御史捕捉元佐,送到中书省审问,废为平民,安置在均州。宰相宋琪率领百官三次上表,请求留元佐在京师。元佐走到黄山,太宗召他回来,废居南宫,使者守护。咨议赵齐、王..,翊善戴元叩头请罪,太宗赦免他们说:“这个儿子我教他还不改,你们怎么能辅导呢?”
魏悼王廷美字文化,本名光美,太平兴国初,改今名。太祖兄弟五人:兄光济,早亡,宋兴,追封邕王,改曹王;弟光义,即太宗;次廷美;次光赞,幼亡,追封夔王,改岐王。
真宗即位后,起任元佐为左金吾卫上将军,重新封为楚王,听任他养病不上朝,再加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元佐生日,真宗赐给他宝带。平常生活不接待人客,但是有时能预先知道要发生的事情。真宗曾经派术士管归真醮斋禳灾,手下人还未告诉他,元佐急忙说:“管归真到了。”真宗听说后说“:难道不是有物可凭吗?”封禅泰山后,实拜元佐为太傅;祭祀汾阴,升元佐为太尉兼中书令。又加任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于是拜为天策上将军、兴元牧,赐带剑上殿,诏令上书不称名。当时宫中失火,元佐上表停止领俸禄以资助完葺宫殿,真宗不同意。加兼雍州牧。仁宗为皇太子,兼任兴元牧。仁宗即位后,元佐兼任江陵牧。去世时,年已六十二岁,赠河中牧、凤翔牧,追封为齐王,谥号为恭宪。宗室子弟特给假七天,以卤簿鼓吹送葬到永安,陪葬在永熙陵。明道二年(1033),改封为潞王。又改为魏王。有儿子三人:允升、允言、允成。
建隆元年,授廷美嘉州防御使。二年,迁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乾德二年,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宝六年,加检校太保、待中、京兆尹、永兴军节度使。太宗即位,加中书令、开封尹,封齐王,又加检校太师。从征太原,进封秦王。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白虎通义
- 正史
- 汉书
- 宋史
- 晋书
- 新唐书
- 隋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陈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江南野史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何博士备论
- 商君书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幽明录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东游记
- 鬼神传
- 狄公案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释家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伯牙琴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