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十
韩令坤(父伦) 慕容延剑(子德丰、从子德琛) 符彦卿(子昭愿、昭寿)
慕容延钊是太原人。其父慕容章,任襄州马步军都校、兼任开州刺史。延钊年轻时以勇敢闻名。汉祖起兵时,周祖辅助他,把延钊收用在军中。后周广顺初年,补官任西头供奉官,历任尚食副使、铁骑都虞候。
韩令坤,磁州武安人。
周世宗即位,任命他为殿前散指挥使都校、兼溪州刺史。高平战役,任左先锋,因功授任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升任殿前都虞候、兼任睦州防御使。跟从周世宗征伐淮南,改任龙捷左厢都校、沿江马军都部署。回到京师,仍任殿前都虞候,出京任镇淮军都部署。显德五年(957),世宗在迎銮江口,听说吴人有数百只船停泊在东氵布洲,立即下令延钊与右神武统军宋延渥讨伐他们。延钊带领骁骑由陆路挺进,延渥督率水师沿江继进,大败敌人。淮南平定后,升任殿前副都指挥使、兼任淮南节度。恭帝即位,改任镇宁军节度,充任殿前副都点检,又任北面行营马步军都虞候。
父伦,少以勇敢隶成德军兵籍,累迁徐州下邳镇将兼守御指挥使。世宗以令坤贵,擢陈州行军司马,及令坤领陈州,徙伦许州。罢职,复居宛丘,多以不法干郡政,私酤求市利,掊敛民财,公私患之。项城民武诣阙诉其事,命殿中侍御史率汀按之。伦诈报汀云被诏赴阙,汀奏之。世宗怒,追劾具伏,法当弃市。令坤泣请于世宗,遂免死流海岛。显德六年,为左骁卫中郎将,迁左监门卫将军。宋初,拜磁州刺史,转亳州团练使。乾德四年,改本州防御使,卒。
宋太祖即位,延钊正掌握重兵驻在真定,太祖派遣使者宣谕圣旨,允许他随机处理事务。延钊与韩令坤率领部队巡治边境,以镇静闻名。太祖深为高兴,加任他为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不称平章是为了避讳其父名。李筠叛乱,开始命他与王全斌由东路会兵进讨,不久任行营都部署,知潞州行府事;事态平定后,加兼侍中,诏令回到澶州。
令坤少隶周祖帐下,广顺初,历铁骑散员都虞候,控鹤右第一军都校、领和州刺史。世宗即位,授殿前都虞候。俄赏高平之功,为龙捷左厢都虞候、领容州团练使,进本厢都指挥使、领泗州防御使。征太原,为行营前军都校。未几,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定武军节度。
建隆二年(961),长春节来朝见,赐给他住宅一栋。上表请求解除军中职务,迁任山南东道节度、西南面兵马都部署。这个冬天非常寒冷,太祖派遣中使赐给他貂裘、百毡帐。建隆四年春天,太祖命令部队南征,任命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当时延钊染病,诏令用轿抬着他指挥军事。贼将汪端率部队数千人侵扰朗州,延钊擒俘了他,在市中斩首。荆、湘平定后,加官检校太尉。这年冬天,去世,终年五十一岁。
世宗使宰相郴谷将兵征淮南,俾令坤等十二将以从。谷退保正阳,为吴人所乘。令坤与宣祖、李重进合兵击之,大败吴人。世宗亲征,闻扬州无备,遣令坤及宣祖、白延遇、赵晁等袭之。令坤先令延遇以精骑数百迟明驰入,城中不之觉。令坤继至抚之,民皆按堵。南唐东都副留守冯延鲁为僧匿寺中,令坤求获之,送行在,遂以令坤知州事。由是泰州惧,以城降。
当初,延钊与太祖友善,显德末年,太祖任殿前都点检,延钊任副都点检;太祖常以兄礼待延钊;即位后,每次派遣使者慰问,还以兄称呼他。自从延钊有病,御封药物赐给他,听说他去世,太祖痛哭了很久。追赠中书令,追封为河南郡王,录用他的子弟授予官职的有四人。
时钱俶受诏攻常、润,围毗陵,反为南唐所败。南唐乘胜遣将陆孟俊逼泰州,周师不能守,孟俊遂进军蜀罔,逼扬州,令坤弃其城。世宗怒,命太祖与张永德领兵趋六合援之。令坤闻援至,复入城守,与孟俊兵战,大败之,擒孟俊,败其将马贵于楚州湾头堰,擒涟州刺史秦进崇。俄命向拱为缘江招讨使,以令坤副之,下寿州。归朝,加检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世宗乃复幸淮右,次楚州,遣令坤率兵先入扬州,命权知军府事。扬州城为吴人所毁,诏发丁壮别筑新城,命令坤为修城都部署。
他的儿子分别叫德业、德丰、德钧。德业官至卫州刺史,德钧官至尚食副使。延钊弟弟延忠,历任内殿直、供奉西头官都知,官至磁州刺史;延卿官至虎捷军都指挥使。延卿的儿子名德琛。
六年春,命令坤以汴、亳民导汴水入于蔡。三月,世宗将北征,命率龙捷、虎捷、骁武兵先赴大名,又副王晏为益津关一路都部署,俄为霸州都部署,率所部兵之。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侍卫马步军都虞候。冬,诏防北边。
- 推荐作品:
- 经
- 诗经
- 尚书
- 仪礼
- 孟子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明季北略
- 贞观政要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荀子
- 弟子规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素书
- 六韬
- 吴子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鬼谷子
- 墨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鬼神传
- 狄公案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词源
- 牡丹亭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