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传·卷二百一十二
◎忠义八
薛庆,起于群盗之中,占据高邮,有兵几万人,多勇猛俊杰敢斗之士,能够以少击众,归附的人日益增多。张浚听说薛庆没有依附隶属的地方,打算使薛庆归附在自己的旗帜之下,亲自前去招纳他。薛庆感动心服,张浚因而让他守高邮,不久升任拱卫大夫、福州观察使、承州天长军镇抚使。金人从浙江返回,屯驻在天长、六合二地之间,薛庆率领众人劫掠他们,获得几百头牛,把牛全部低价分给耕田的百姓。
○高永年 鞠嗣复(宋旅 丁仲修 项德附) 孙昭远 曾孝序 赵伯振王士言(祝公明附) 薛庆 孙晖(李靓 杨照 丁元附) 宋昌祚 李政 姜绶 刘宣 屈坚(王琦 韦永寿附) 郑覃 姚兴 张玘 陈亨祖 王拱 刘泰孙逢(李熙靖 赵俊附) 姚邦基 刘化源 胡唐老 王俦(朱嗣孟附) 刘晏郑振 孟彦卿 高谈 连万夫(谢皋附) 王大寿 薛良显 唐敏求 王师道
金人打算从运河引船北归,但赵立在楚州,薛庆在承州扼制住金人的要冲使之不能前进。金左监军完颜昌来见兀..,想合兵攻打楚州,真、扬州镇抚郭仲威听到这一消息,约薛庆一起前往迎战敌人。薛庆到达扬州,郭仲威没有一点行动的意思,设酒盛宴。薛庆发怒说:“这难道是纵酒行乐的时候吗?我做先锋,你应当继后。”上马急速奔驰而去,天大亮的时候出扬州西门,随从的骑兵不满一百人,转战十多里,死亡骑兵三人,郭仲威终没有到。薛庆与他的部下奔往扬州,郭仲威紧闭城门拒绝他们入内,薛庆匆促坠落马下,被金追逐的骑兵所俘获。马识别原路回来,军中看见马说:“马回来了,太尉还不死吗?”金人杀害薛庆,承州陷落。死讯传到朝廷,宋朝廷赠薛庆保宁军承宣使,以他家十人为官,封他的妻子为硕人。
高永年,河东蕃官也。为麟州都巡检。王赡取青唐,永年总蕃兵为先锋。赡入邈川,而宗哥叛,永年以千骑直抵其城,开省章峡路,击走叛羌,结阵还青唐。羌攻甚急,复击之去。会苗履、姚雄以援师至,战溪兰宗堡,履少却,永年领劲骑断羌为二,乃退。复与李克保敦谷,又战于乾沟,单马援矛,刺羌酋彪鸡厮万众之中,斩其首,余众宵遁。已而陇拶自乾沟逼鄯州,永年佐赡拒守,及雄弃湟、鄯,皆以永年殿归师。
姚兴,相州人,靖康年中,以州校得到任用。劫杀金人有功,借补承信郎。建炎初年,张琪聚集军队归附东京留守宗泽,姚兴前往随从,又随张琪在池州依附刘洪道。绍兴元年(1131),张琪叛乱,掠取饶州,吕颐浩招降了他。张琪已听命于吕颐浩而中途变卦,捉住总管巨师古将要杀害,姚兴秘密谕告所属部下,挟持巨师古同他的妻子像巡哨突击的骑兵那样奔驰,夜晚归附吕颐浩。吕颐浩认为姚兴忠义,向朝廷请求,授姚兴武义郎,隶属张浚军中。又随从刘钅奇防守顺昌,收复宿州、亳州,攻克城父、永城、临涣、蕲县朱家村,迁官武略大夫。在淮河沿河边地的战斗中有功,被授予右武大夫,累升任建康府驻扎御前破敌军统制,充任荆湖南路兵马副都监。
崇宁初,知岷州。蔡京议复两州,王厚使永年帅兵二万出京玉关,克安川堡,遂至湟,即知州事。自皇城副使进四方馆使、利州刺史,为熙、秦两路兵都统制,将前军驻宗哥北。溪赊罗撒萃精勇据高阜,欲冲官军,永年挥选锋突阵,师乘之,羌大败,遂平鄯州。迁贺州团练使,知其州。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人背弃盟约,姚兴隶属都统王权部下,在庐州的定林与五百个金国骑兵遭遇,与之发生战斗,姚兴击退金兵,活捉女直鹘杀虎。起初,金主完颜亮在寿春,江、淮制置使刘钅奇命令王权率领军队迎战敌人,王权胆小不进兵,刘钅奇督战越急,王权不得已驻守庐州,等到金兵渡过淮河,王权派姚兴拒敌,而自己退保和州。姚兴与金人在尉子桥相遇,金人以铁骑兵进击,姚兴指挥军队奋勇战斗,亲自杀敌几百人。王权逃奔仙宗山,整饬军队自卫,姚兴向他告急没有回音,统领戴皋率领马军躲避。起初,有叫李二的人,曾对王权有私恩,因而得以出入军中,往来于两界从事贸易,乘间偷取了王权的旗帜送给军人。到这时,金人树立王权的旗帜以迷惑姚兴,姚兴前往奔去,父子都在这次战斗中死亡。
溪赊罗撒合夏国四监军之众,逼宣威城,永年出御之。行三十里,逢羌帐下亲兵,皆永年昔所推纳熟户也。永年不之备,羌遽执永年以叛,遂为多罗巴所杀,探其心肝食之,谓其下曰:"此人夺我国,使吾宗族漂落无处所,不可不杀也。"是役也,王厚实主其事,而谋策皆出永年,乃劾永年信任降羌,坐受执缚,故赠恤不及云。
事情传到朝廷,下诏赠姚兴为容州观察使,又特别以他的后代三人为官,就他的寨子建立祠庙。既而收复淮西,又在战斗的地方立庙,赐额“旌忠”。开禧元年(1205),户部侍郎赵善坚说:“近来防守边地,询问寻访老人,姚兴以四百骑兵抵挡十多万金人,从早晨到中午,战斗几十个回合,援兵不到,终被敌人杀死。金人互相说:‘有像姚兴这样的十人,我们敢前进吗?’姚兴忠义勇敢如此,应该越级加爵位谥号。”于是赐谥号“忠毅”。
永年略知文义,范纯仁尝令贽所著书诣阙,作《元符陇右录》,不以弃湟、鄯为是,故蔡京用之,虽成功,然竟以此死云。
- 推荐作品:
- 子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别史
- 传记
- 十七史百将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六韬
- 百战奇法
- 尉缭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李卫公问对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管子
- 商君书
- 扬子法言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天玉经
- 神峰通考
- 灵城精义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南游记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小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老子想尔注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