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妇人解·胎妊解
胎妊者,土气所长养也。两精相抟,二气妙凝,清升浊降,阴阳肇基。血以濡之,化其神魂,气以煦之,化其精魄。气统于肺,血藏于肝,而气血之根,总原于土。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长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周,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
土衰而四维失灌,藏气不厚,则木不能生,生气不厚,则火不能长,长气不厚,则金不能收,收气不厚,则水不能成。生长之气薄,则胎不发育,收成之气薄,斯胎不坚完。木火衰乃伤堕于初结之月,金水弱乃殒落于将成之时。
血生于木火,气化于水金,而土则四象之中气也,故养胎之要,首在培土。土运则清其火金而上不病热,暖其水木而下不病寒。木温而火清,则血流而不凝也;金凉而水暖,则气行而不滞也。气血环抱而煦濡之,形神巩固,永无半产之忧矣。
结胎
胎妊之结,生长资乎木火,收成藉乎金水。土者,四象之母,其絪缊变化,煦濡滋养,全赖乎土。脾以己土而主升,升则化阳而善消;胃以戊土而主降,降则化阴而善受。胎之初结,中气凝蹇,升降之机,乍而堙郁,冲和之气,渐而壅满。其始胃气初郁,滋味厌常而喜新。及其两月胎成,则胃气阻逆,恶心呕吐,食不能下。迟而中气回环,胃土续降,然后能食。
胃土降,则心火下行而化水;脾土升,则肾水上交而化火。胎气在中,升降不利,乃水偏于下润而火偏于上炎。水润下者,火不交水而坎阳虚也;火炎上者,水不济火而离阴弱也。是故妊娠之证,下寒而上热,妊娠之脉,尺微而寸洪。
仲景《金匮》: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寸为阳,尺为阴,阴脉小弱者,尺之微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之经,循臑内后廉,而走小指,脉动在神门,神门,在掌后锐骨之中。虽非寸口,然太阴之左寸,亦可以候心,神门脉动者,寸口必动。手少阴脉动者,寸之洪也。推之,左寸脉动者,右寸必动,男胎动于左寸,女胎动于右寸,亦自然之理也。
十九难: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寸大而尺小,女子寸小而尺大者,常也。胎气一结,虚实易位,大小反常,缘于中气之壅阻也。阴阳郁格,最易为病,法宜行郁理气为主,未可遽用填补之剂也。
豆蔻苓砂汤
白蔻一钱,生,研 杏仁二钱 甘草一钱 砂仁一钱,炒,研 芍药二钱 丹皮三钱 茯苓三钱 橘皮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胎孕初结,恶心呕吐,昏晕燥渴。
证缘中气郁阻,胃土不降,以此开郁降浊,清胆火而行肝血。内热加清凉之味,内寒加温暖之品,酌其脏腑阴阳而调之。
堕胎
胎之结也,一月二月,木气生之,三月四月,火气长之,五月六月,土气化之,七月八月,金气收之,九月十月,水气成之。五气皆足,胎完而生矣。而土为四象之母,始终全藉乎土,土中阳旺,则胎气发育,十月满足,不至于堕。
盖胎妊之理,生长乎木火,收藏于金水,而四象之推迁,皆中气之转运也。阳蛰地下,左旋而化乙木,和煦温畅,万物资生者,己土之东升也;阴凝天上,右转而化辛金,清凉肃杀,万宝告成者,戊土之西降也。木升火化而胎气畅茂,金降水凝而胎气坚完。生长之气衰,则胎堕于初结,收成之力弱,则胎殒于将完,其实皆土气之虚也。土生于火而克于木,火旺则土燥而木达,火衰则土湿而木郁。乙木郁陷而克己土,土气困败,胎妊失养,是以善堕。
胎妊欲堕,腰腹必痛。痛者,木陷而克土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湿水寒,乙木乃陷。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阳败,肾水澌寒,侮土灭火,不生肝木,木气郁陷,而贼脾土,此胎孕堕伤之原也。
姜桂苓参汤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桂枝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腹痛,加砂仁、芍药。
胎漏
结胎之后,经水滋养子宫,化生血肉,无有赢余,是以断而不行。其胎结而经来者,必有瘀血阻格。缘胎成经断,血室盈满,不复流溢。肝脾阳弱,莫能行血,养胎之余,易致堙瘀。瘀血蓄积,阻碍经络,胎妊渐长,隧道壅塞。此后之血,不得上济,月满阴盈,于是下漏。按其胎之左右,必有癥块。或其平日原有宿癥,亦能致此。
若内无瘀血,则是肝脾下陷,经血亡脱,其胎必堕。若血下而腹痛者,则是胞气壅碍,土郁木陷,肝气贼脾也,《金匮》名为胞阻。
宜疏木达郁而润风燥,其漏血腹痛自止。
桂枝地黄阿胶汤
甘草二钱 地黄三钱 阿胶三钱 当归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妊娠下血腹痛者。
桂枝茯苓汤
桂枝三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二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桃仁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妊娠下血,癥块连胎者。
轻者作丸,缓以消之。
- 推荐作品:
- 集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匡谬正俗
- 史记
- 三国志
- 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纪事本末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五代史阙文
- 顺宗实录
- 九州春秋
- 传记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史评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儒家
- 三字经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素书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杂家
- 吕氏春秋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夜航船
- 名贤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海上花列传
- 夷坚志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前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