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周南·螽斯
【原文】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蝈蝈绿翅振,聚来鸣好音,你的众子孙,多得连成群。
蝈蝈绿翅振,轰轰唱好音,你的众子孙,延绵万年长。
蝈蝈绿翅振,相聚共纷纷,你的众子孙,和睦心欢畅。
【译文】
螽斯①
螽斯羽,诜诜shēn②兮。宜③尔子孙,振振④兮。
螽斯羽,薨薨⑤兮。宜尔子孙。绳绳⑥兮。
螽斯羽,揖揖⑦兮。宜尔子孙,蛰蛰⑧兮。
① 螽zhōng斯:有时也被称为蝈蝈,外表像蝗虫,但螽斯是直翅目螽斯总科,蝗虫是蝗总科。螽斯科为渐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通常在7~9月为活跃期,主要栖息于丛林、草间。成虫植食性或肉食性,也有杂食种类。螽斯发出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靠一对覆翅的相互摩擦形成的。能够发出声音的只是雄性螽斯,雌性是“哑巴”,但雌性有听器,可以听到雄虫的呼唤。
② 诜shēn:〔~~〕古同“莘莘”,众多。
③ 宜:合适;适宜。
④ 振振zhèn zhēn:仁厚貌。
⑤ 薨薨hōng hōng:象声词。众虫齐飞声。《诗·大雅·緜》:“捄之陾陾,度之薨薨。”
⑥ 绳绳mǐn mǐn:形容接连不断,绵绵不绝貌。。”《老子》:“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⑦ 揖揖yī yī:群聚貌;众多貌。宋 欧阳修 《别后奉寄圣俞二十五兄》诗:“我年虽少君,白发已揖揖。”
⑧ 蛰蛰zhé zhé:众多貌。唐 李贺 《感讽》诗之五:“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
【赏析】
该诗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是一首祝福诗,但具体是在什么场合下的祝福?是泛泛而论的祝福?还是特有所指?这种祝福反应了当时社会什么风气?
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螽斯的细节特征,“诜诜、薨薨、揖揖”。这表明作者对螽斯的习性非常熟悉,所以作者应该是质朴的乡野中人,可以从《诗经.豳(音bīn)风》看出乡野平民一年的繁忙劳作,而且螽斯一般在7-9月份活跃,这个时节的劳作诗异常繁忙的,应该没有空闲来进行泛泛的祝贺的,所以这个祝福一定是在某种特定意义的场合下发出的,既然祝福的内容是多子多孙,那这个特定的场合无非就是婚礼或者生出小宝宝或者小宝宝满月以及过“百岁”之类,周人婚礼一般在秋冬,所以在这个螽斯薨薨的八、九月的祝福场合多数应是与小宝宝满月之类的性质。该诗字句简短,构思简单质朴,满是泥土气息之中还处处透露出盎然的喜气,这与当今宝宝满月之类的庆贺的气氛是相通的。如果到此确定是给宝宝的祝福,那作者又为什么仅仅用“振振、绳绳、蛰蛰”这类意思来祝福?而不用诸如健康、茁壮等方面的词来祝福?祝福宝宝健康应该更合适吧?实际在这看似平常的地方,却透露出当时社会一种“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因为 “宜尔子孙。绳绳兮”一句,完全可以确定:祝贺的人是生了男宝宝的,“绳绳”本身就是“绵绵不绝”的意思,联系《诗经.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々,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应该不难理解当时这种生育观。当然这样的祝福应该很讨主家欢心,虽然用不太雅的螽斯来比兴子孙,也进一步体现出作者和蔼、质朴的性格之中,还蕴还了深厚的生活经验与智慧,所以,作者不应该是一个没有阅历的年轻知识份子,应该是一方乡野之人中还有着深邃智慧、还有有一定威望的领导者。
高亨《诗经今注》阐释:“《螽斯》是讽刺剥削者的短歌,以吞噬庄稼纷纷飞舞的蝗虫,喻抢夺劳动人民的粮谷的众多剥削者子孙,表达了平民的仇恨、、、”余以为此说可以存疑,考证螽斯与蝗虫,该而虫还有所区别,螽斯兼食部分害虫,给人的印象还不是很坏。另外,该诗整体的是祝福气象,形象。用螽斯之繁比兴主家之绵延不绝,还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祝福的用心很智慧,与“刺”的感觉不太相符。不过高亨以蝗虫引申给社会造成巨大压力的多子多孙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两千年来重男轻女、子孙绵绵的观念到今天给我们了深刻的警醒,如今的生育观念是“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庄子说“薪不尽,火不灭”,应该是人类整体生命的发展吧?
春秋灭国五佰余,华夏荼毒数十造。
螽斯文意俱荒疏,绳绳子孙更何考?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史记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梁书
- 北齐书
- 陈书
- 逸周书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松漠纪闻
- 靖康传信录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万历野获编
- 江南野史
- 地理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都城纪胜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吴子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难经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肘后备急方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茶经
- 鬼谷子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道家
- 庄子
- 黄庭经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