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局限性
专著缺陷
《本经》虽经后人归类为医学传统经典,但严格站在医学角度来说,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本经》还是存在一些缺陷的。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药物总数的确定拘泥于术数,书中收载的药物仅365种,在汉代以前,人们认识的药物已远不止此数。据资料统计,《山海经》有药物124种,《诗经》中提到可入药的动植物100余种,《五十二病方》运用药物247种。《本经》载药拘泥于365之数,许多汉代常用药物,如《急就篇》中提到的艾、乌喙,《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方中经常使用的白前、香豉、白酒、苦酒等,《本经》均未收入。以致遗落了许多汉代常用药物。
②部分药物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影响,而脱离临床实践,如《本经》上药为君的配伍原则和机械地规定方剂中君臣比例等。上药为君是汉代儒家尊君思想的折射,是《本经》作者将儒家君臣体系在方药配伍中的理想化。上药应天,在方剂中的地位只能居于最贵,故为君,同样的道理,中药应人为贱,下药应地更贱,故只能居于臣属佐使的地位。《本经》还规定了方剂中的君臣比例,强调方中君药的唯一性,臣多于君,佐多于臣,使多于佐,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这正是儒家政典模式的缩影。这种理想化的君臣格局,对临床用药指导意义不大。
③受方士的影响,片面夸大药物的养生延年作用,在汉代的方士们看来,金石不朽,炼饵食之,其效用更在草木凡品之上。故《本经》中金石类药物占了很大的比重,共45味,占全书药数的12%,这一比例居历代本草之冠。
④对金石类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存在错误认识,故对后世造成不良影响:关于金石类药物的医疗作用及其毒性,早在周代即有认识。《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者,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 可这几种有毒的石药,在《本经》中除矾石标有毒列入下品外,石胆、丹砂居上品,谓其多服久服不伤人,雄黄、磁石在中品,亦大言其轻身、神仙之奇效。这与汉代方士对金石药物的崇信合辙,也为魏晋文人服寒石散提供了理论依据。
⑤《本经》很少涉及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内容,这一缺陷直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才得以克服。尽管以上诸多局限与缺陷,《本经》在药学史上的贡献仍然是不容抹煞的。
《本经》各家辑本增补缺佚药的情况
《本经》 缺佚药物问题,为历代辑复者所重视,下面分别讨论各家辑本增补《本经》缺佚药的基本情况。
1. 孙星衍辑本
孙奉增补了升麻、粟米、黍米三物。升麻在上品,孙注:旧作黑字,据吴普有云,神农甘,则《本经》当有此,今增入。粟米、黍米均在中品,孙氏主要依据《太平御览》引《吴普本草》:陈粟,神农、黄帝:苦,无毒。黍米,神农:甘,无毒。因《吴普本草》有神农字样,故孙星衍认为以上三药皆属《本经 》。
《本经》黄奭辑本,正文内容完全翻录孙本,无所发明。但黄本在补遗部分,从《太平御览》中辑得《本经》佚药:鹤骨、石脾、石肺、忍冬、陵若、萱等数条,为孙本所无。其中鹤骨、石脾、石肺、忍冬在《证类本草》中均著录为黑字《别录》药,萱草宋《嘉袼本草》始载入,陵若不考是何物,各家本草均未收载。
2. 森立之辑本
森本仅增补升麻一物。
关于增补升麻的理由,森氏论述较详,《本草经考异》云:此条原黑字,按《御览》引《本草经》有升麻条,其文载《证类》之半,及一名,是全白字原文,故今据《御览》自《证类》中分析拨出, 以复旧观。
在森立之的另一部《本经》研究专著——《本草经考注》中,森氏又增补了八味药物:上品千岁蔂汁,中品陟厘,下品占斯、蕈草、弋共、鼠尾草、练石草、蘘草。森氏认为:而今黑字药讹化成今面目,其实古为白字者,今见有八条,合之于白字其中,始成三百六十五之正数也。
3. 姜国伊辑本
姜本遵从《本草纲目》所拟《本经》目录,又据《吴普本草》及《纲日》增补了六药。据《本草纲目》增补上品升麻,中品鹰矢白,下品由跋、赭魁。据《吴普》增补粟米、黍米。
4.王筠默辑本
王本经校正依据《吴普本草》增补五药上品升麻,中品粟米,下品乌喙、侧子、黍米。
5. 曹元宇辑本
曹本增补六药,其中升麻,粟米、黍米与孙星衍辑本一样,系据《吴普本草》添补。此外,中品增婴桃、垣衣,下品增白附子。
《本经》各家辑本三品混乱情况
《本经》各家辑本因所据资料不同,其三品药数互异,如下表所示:
各家辑本不仅在三品药数上差异甚太,具体药物的三品归属,各本也异说纷呈现。下表列出巴戟天、飞廉、当归、五加、木兰等5药在各家辑本中的三品位置。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各家辑本分品依据不同。如孙星衍辑本主要 《证类本草》为蓝本;而森立之则兼参《千金翼方》《医心方》《本草和名》中《新修本草》目录;王筠默依据《本草经集注》残卷七情畏恶毒;曹元宇又用《药对》控正七情表,尚志钧除根据七情表外,更辅以三品名例。
- 推荐作品: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论语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奉天录
- 顺宗实录
- 列女传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吴船录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增广贤文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帝范
- 北溪字义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天工开物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艺术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南越笔记
- 西京杂记
- 池北偶谈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红楼梦
- 醒世恒言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后汉演义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五灯会元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庄子
- 阴符经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云笈七签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刘子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别集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