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点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文体。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流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 推荐作品:
- 子
-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尔雅
- 子夏易传
- 文昌孝经
- 匡谬正俗
- 明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宋书
- 魏书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逸周书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松漠纪闻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高士传
- 载记
- 万历野获编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史通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国语
- 说苑
- 盐铁论
- 近思录
- 北溪字义
- 孙子兵法
- 六韬
- 吴子
- 尉缭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慎子
- 医家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九章算术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鬼谷子
- 千字文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论衡
- 夜航船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搜神后记
- 世说新语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新齐谐
- 济公全传
- 鬼神传
- 雍正剑侠图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杨家将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大唐新语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声律启蒙
- 心经
- 五灯会元
- 知言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庭经
- 悟真篇
- 亢仓子
- 尹文子
- 总集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