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辨痉湿暍脉证
伤寒所致太阳,痉、湿、暍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外邪所致的痉、湿、暍这三种病,应该另外讨论。由于此三者与太阳病的表现相似,所以在本篇叙述。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太阳病,有痉病的表现,而又见发热、无汗、怕冷的,名叫刚痉。太阳病,有痉病的表现,而又见发热、出汗、不怕冷的,名叫柔痉。太阳病,有颈项强急、口噤不开、角弓反张等痉病的表现,又见发热、脉象沉而细的,名叫痉,为邪实正虚之候,治疗十分困难。太阳病,因为发汗太过,汗出过多,津液损伤,筋脉失养,因而形成痉病。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病人身上发热足部发凉,颈项强急,畏寒,有时头部烘热,面部及眼睛发红,头部动摇不停,突然出现牙关咬紧不开、背部强直、角张反张的,这就是痉病。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太阳病,关节疼痛厉害,脉象沉细的,这叫湿痹,湿痹的症候表现,多有小便不通畅,大便溏泄。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似熏黄。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周身疼痛、发热、肌肤发黄、色如烟熏的,这是湿邪久郁化热、湿热郁遏之候。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头部出汗,背部强硬不舒,形寒怕冷,想要盖被或烤火取暖,这是寒湿郁于肌表,卫阳被遏之证,治当温阳化湿解表,不可攻下。如果误用攻下,势必损伤正气,导致阳气下陷、湿阻于中,出现呃逆、胸闷、小便不通畅、口渴不能饮、舌上生苔等证。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久患湿病的人,如果误用攻下,出现额上出汗、微微气喘、小便通利的,是阴竭于下、阳脱于上,病情险恶;如果出现腹泻不停止的,为脾阳衰竭,也属危候。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问:风湿之邪相合,引起周身疼痛,依照治疗法则,应当发汗驱邪,汗出邪散则病可痊愈。但正遇到天阴下雨不止,医生说可以发汗,发了汗病却不愈,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因为发汗太过,汗出很多,这样只驱除了风邪,而湿邪仍然存在,所以没有痊愈。倘若用发汗法治疗风湿病,只宜让病人微微出汗,这样风邪和湿邪才能同时解除。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久患湿病的人,出现身体疼痛、发热、面色发黄、气喘、头痛、鼻塞、心烦不安,如果病人脉象大,饮食正常的,这是胃肠调和无病,湿热郁滞在上所致,所以鼻塞。在治疗上,可用药塞入鼻孔里,就可痊愈。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病人周身疼痛,发热,午后增剧的,这叫风湿。风湿的成因,是汗出后感受风邪,或长期贪凉取冷所致。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感受暑热之邪而引起的太阳病症,就是暍。病人症候表现是身热、口渴、出汗、怕冷。
太阳中暍者,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暑证,出现身体发热、沉重、疼痛,脉象微弱的,这是夏季被冷水所伤,水湿侵入肌表所致。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太阳中暑证,出现发热,怕冷,身体沉重疼痛,脉象弦细芤迟,解了小便后,就毛骨悚然、怕冷更甚,手足冰凉,稍微劳动,身体就发热,口就张开呼吸,门齿干燥。这是暑湿相兼而又气阴不足之证,治当清暑益气化湿,禁用发汗、攻下、温针。如果误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怕冷更加严重;误用温针,就会使发热更剧;如果屡次攻下,就会出现小便淋涩不通。
- 推荐作品:
- 经
- 左传
- 孟子
- 尔雅
- 谷梁传
- 大学
- 文昌孝经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西夏书事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岭外代答
- 通典
- 史评
- 史通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盐铁论
- 近思录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素书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投笔肤谈
- 法家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三命通会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杂家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龙文鞭影
- 清代名人轶事
- 困学纪闻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避暑录话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剪灯新话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子不语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花月痕
- 北游记
- 南游记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龙城录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白牡丹
- 幻中游
- 独异志
- 春秋配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北史演义
- 隋唐两朝志传
- 毛公案
- 心经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老子
- 庄子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子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总集
- 昭明文选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呻吟语
- 日知录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闲情偶寄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