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四 序二
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着于世矣。
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俾黎庶之疾疚咸遂蠲除,使万代之生灵普蒙拯济。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至晋太医令王叔和,以仲景之书,撰次成叙,得为完帙。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迄今千有馀年,不坠于地者,又得王氏阐明之力也。《伤寒论》十卷,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寡闻浅见所能赜究。后虽有学者,又各自名家,未见发明。仆忝医业,自幼徂老,耽味仲景之书五十馀年矣,虽粗得其门而近升乎堂,然未入于室,常为之慊然。昨者,邂逅聊摄成公,议论该博,术业精通而有家学,注成《伤寒》十卷,出以示仆。其三百九十七法之内,分析异同,彰明隐奥,调陈脉理,区别阴阳,使表里以昭然,俾汗下而灼见。百一十二方之后,通明名号之由,彰显药性之主,十剂轻重之攸分,七精制用之斯见,别气味之所宜,明补泻之所适,又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实前贤所未言,后学所未识,是得仲景之深意者也。昔所谓慊然者,今悉达其奥矣!亲觌其书,诚难默默,不揆荒芜,聊序其略。时甲子中秋日洛阳严器之序。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子
- 十三经
- 尚书
- 左传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孟子
- 公羊传
- 谷梁传
- 易经
- 中庸
- 大学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后汉书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周书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杂史
- 松漠纪闻
- 战国策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平宋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吴船录
- 岭外代答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传习录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兵法二十四篇
- 李卫公问对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韩非子
- 法家
- 慎子
- 邓析子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神相全编
- 撼龙经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墨子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尚书正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南游记
- 杨家将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释家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抱朴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尹文子
- 刘子
- 诗文评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训蒙骈句
- 牡丹亭
- 闲情偶寄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