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逸诗书
逸《书》、逸《诗》,虽篇名或存,既亡其辞,则其义不复可考。而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必欲强为之说。《书》“汨作”注云“言其治民之功”,“咎单作《明居》”注云:“咎单,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左传》“国了赋辔之柔矣”注云“义取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御刚马”,如此之类。予顷教授福州日,林之奇少颖为《书》学谕,讲“帝厘下土”数语,曰:“知之为知之,《尧典》《舜典》之所以可言也;不知为不知,《九共》、《槁饫》略之可也。”其说最纯明可嘉,林君有《书解》行于世,而不载此语,故为表出之。
散失的《尚书》、散失的《诗经》,虽然有些篇名留存着,但既然它的内容亡佚了,那么它的意义就不再能够考证了。可是孔安国注《尚书》,杜预注《左传》,一定要想给它们作出解释。《尚书》的“泪作”,孔安国注释说,“这是说他治理百姓功劳”,“咎单作《明居》”,注解说:“咎单,是管理土地的官,写了《明居》,是关于民法的”,《左传》中“国子赋髻之柔矣”,杜预注解道:“它的意义在于,要用宽松的政治来使诸侯安定,就象柔软的缓绳驾驭刚烈的骏马一样。”象这一类的很多。我不久前在福州任儒学教授时,林之奇(字少颖)做了《尚书》学的教谕,在讲“帝厘下土”几句的时候,他说:“知道就是知道,这就是《尧典》、《舜典》可以解说的道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九共》、《槁饫》略去它也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是最精纯明白值得表彰的,林之奇有《书解》流行在社会上,可是没有写上这几句话,因此我为他发表出来。
- 推荐作品:
- 史
- 礼记
- 孝经
- 其他经学
- 大学
- 笠翁对韵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史记
- 汉书
- 旧唐书
- 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金史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明季北略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贞观政要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五代史阙文
- 别史
- 传记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吴越春秋
- 万历野获编
- 水经注
- 洛阳伽蓝记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史通
- 儒家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小窗幽记
- 孔子家语
- 说苑
- 潜夫论
- 中论
- 素书
- 孙膑兵法
- 百战奇法
- 将苑
- 吴子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历代兵制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农家
- 齐民要术
- 北山酒经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千金方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洗冤集录
- 医学源流论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葬法倒杖
- 李虚中命书
- 古画品录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笑林广记
- 夜航船
- 容斋随笔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避暑录话
- 类书
- 搜神后记
- 小说家
- 山海经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酉阳杂俎
- 东游记
- 三侠五义
- 孽海花
- 鬼神传
- 狄公案
- 十二楼
- 雍正剑侠图
- 穆天子传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大唐新语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独异志
- 薛刚反唐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两晋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黄庭经
- 神仙传
- 太玄经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尹文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曾国藩家书
- 幽梦影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诗人玉屑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