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杜悰
唐懿宗咸通二年二月,以杜悰为相。一日,两枢密使诣中书,宣徽使杨公庆继至,独揖悰受宣,三相起避。公庆出书授悰,发之,乃宣宗大渐时,宦官请郓王监国秦也。且曰:“当时宰相无名者,当以反法处之。”悰反复读,复封以授公庆,曰:“主上欲罪宰相,当于延英面示圣旨。”公庆去,悰谓两枢密曰:“内外之臣,事犹一体。今主上新践阼,固当以仁爱为先,岂得遽赞成杀宰相事!若习以性成,则中尉、枢密岂得不自忧乎!”两枢密相顾默然,徐曰:“当具以公言白至尊,非公重德,无人及此。”三相复来见悰,微请宣意,悾无言。三相惶怖,乞存家族。悰曰:“勿为他虑。”既而寂然。及延英开,上色甚悦。此《资治通鉴》所载也。
唐懿宗咸通二年,任命杜悰为宰相。有一天,有两个枢密使来到中书省,接着宣徽使杨公庆也来了,杨公庆单独向杜徐传达皇帝的意见,另外三位宰相都回避了.当时,杨公庆拿出一封信交给杜悰。杜悰打开一看,里面是宣宗病重之时,宦官们请郑王监国的奏章。杨公庆还对杜棕说:“当时宰相没有在奏章上签名的人,应当以反对皇上处置。”意在暗示杜棕弹勤没有签名的宰相。杜悰反复读了奏章的以后,又封起来交还给了杨公庆,对杨说:“皇上要是想治那些宰相的罪,应当在延英殿当面发布圣旨。” 拒绝了对他的暗示。杨公庆走后,杜悰对两位枢密使说:“内(指管理内务的宦官)外(指管理国家大李的其它大臣)大臣所办的事情目标是一致的,现在皇上刚登上皇位,应该把仁爱放在前面,怎么能赞成杀宰相这类事。如果这类事习以为常,连中尉、枢密这些官员中的大臣也得忧虑自己的命运。”两位枢密使相互看看,默默无言。停了一会就慢慢地说:“我们应当把你的话告诉皇上,你对大局的重视是没有人能够赶上的。”枢密使走后,另外三位宰相来到杜悰的面前,想知道宣徽使来说了些什么,杜悰不言语。三位宰相惶恐不安,恳求杜悰替他们求情以保全家族,杜说:“不必忧虑太多。”之后又沉默了。等到延英殿召见群臣时,皇上满面喜悦之情。这件事是《 资治通鉴》 的记载。
《新唐史》云:“宣宗世,夔王处大明宫,而郓王居十六宅。帝大渐,遗诏立夔王,而中尉王宗贯迎郓王立之,是为懿宗。久之,遣枢密使杨庆诣中书独揖悰。他宰相毕諴、杜审权,蒋伸不敢进,乃授悰中人请帝监国秦,因谕悰劾大臣名不在者。悰语之如前所云,庆色沮去,帝怒亦释。予以史考之,懿宗即位之日,宰相四人,曰令狐绹、曰萧邺、曰夏侯孜、曰蒋伸,到是时唯有伸在,三人者罢去矣。諴及审权乃懿宗自用者,无由有斯事。盖野史之妄,而二书误采之。温公以唐事属之范祖禹,其审取可谓详尽,尚如此。信乎,修史之难哉!
《 新唐书》 的记载是:唐宣宗时,夔王住在大明宫,那王住在十六宅,待宣宗病重时,立下遗诏要夔王继承皇位。可是,总领御林军的中尉王宗贯却把那王迎回来立为皇帝,这就是唐懿宗。停了很久以后,就派枢密使杨庆到中书省单独见杜,另外三位宰相毕诚、杜审权,蒋伸不敢走近,于是杨庆把宦官请皇上监国的奏章交给杜悰,并转达皇上的意见,要他弹劾没在奏章上签名的大臣,于是杜惊就说了前面已经说过的那一段话,杨庆泄气地走了,皇上的愤怒也随之消失了。我根据考证的结果是:懿宗在位的时候,原来的令狐绹、萧邺、夏侯孜、曰蒋伸四位宰相,只有蒋伸还在职,其余三人都已免职。毕诚和杜审权是唐懿宗自己选用的宰相,因之前面叙述的那件事,根本没有可能发生,这大约是野史中胡乱记载,《 资治通鉴》 和《 新唐书》 又把它们选进来造成的错误。司马温公能把唐朝的史事交给范祖禹来撰写,足见对材料的鉴别是十分严谨详尽的,即使如此,也会发生这类错误,可见,写历史实实在在是太难了。
- 推荐作品:
- 集
-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仪礼
- 孝经
- 论语
- 尔雅
- 公羊传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三国志
- 明史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梁书
- 辽史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资治通鉴
- 续资治通鉴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五代新说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东观奏记
- 别史
- 传记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庐山记
- 政书
- 读通鉴论
- 菜根谭
- 荀子
- 小窗幽记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练兵实纪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何博士备论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医家
- 齐民要术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濒湖脉学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四圣心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渊海子平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杂家
- 鬼谷子
- 格言联璧
- 容斋随笔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公孙龙子
- 清代名人轶事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尚书正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红楼梦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酉阳杂俎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岭表录异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小五义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唐摭言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隋唐两朝志传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释家
- 了凡四训
- 无量寿经
- 中说
- 知言
- 僧宝传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神仙传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刘子
- 冰鉴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郁离子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词源
- 闲情偶寄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