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思想
《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对此,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清朝讳等内容。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集
- 礼记
- 周礼
- 尔雅
- 公羊传
- 中庸
- 大学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史记
- 晋书
- 元史
- 旧五代史
- 周书
- 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陈书
- 南齐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大唐创业起居注
- 西夏书事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杂史
- 五代新说
- 战国策
- 靖康传信录
- 顺宗实录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唐才子传
- 载记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地理
- 水经注
- 大唐西域记
- 武林旧事
- 蛮书
- 通典
- 史评
- 读通鉴论
- 史通
- 三字经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孙子兵法
- 素书
- 百战奇法
- 三略
- 将苑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农家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濒湖脉学
- 四圣心源
- 肘后备急方
- 温病条辨
- 医学源流论
- 三命通会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艺术
- 古画品录
- 谱录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困学纪闻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齐东野语
- 太平御览
- 艺文类聚
- 宣室志
- 山海经
- 三国演义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二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东游记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三遂平妖传
- 南游记
- 夷坚志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刘公案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白牡丹
- 薛刚反唐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老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抱朴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尹文子
- 诗文评
- 古文观止
- 别集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西湖梦寻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诗人玉屑
- 牡丹亭
- 长生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