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方·脾虚实第二
(论一首 方二十三首 脉四首 灸法一首)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者,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泻热汤
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元参 大青(各二两) 苦竹叶 (切 ?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射干煎方
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半夏 母姜(各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硝(各三两) 细辛(五两) 白术 杏仁(各四两) 生地黄 淡竹叶(切,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横方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痛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灸第十一椎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
三黄泻热汤方
大黄 麻黄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硝 泽泻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大黄泻热汤
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黄(切,水一升半,渍一宿) 甘草(各三两)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硝 橘皮(各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煮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脾虚冷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参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术(各八两) 干地黄 芎 附子(各五两) 猪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两) 甘草(三两) 大枣(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槟榔散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麦 浓朴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温脾丸
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柏 大麦 吴茱萸 桂心 干姜 细辛 附子 当归 曲 大黄 黄连(各一两)
上十一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
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卷(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意多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 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方∶
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术 干姜(各三两) 大麻子(五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次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 (各五两) 浓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各二两)白术(五两) 麦 (一升)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术散
治脾胃俱虚冷方。
白术 浓朴 人参 吴茱萸 茯苓 麦 曲 芎 (各三两)
上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服,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平胃丸
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宜,服建中汤及此方。
杏仁(五十枚) 丹参(三两) 苦参 元参 葶苈(各二两) 芎 桂心(各一两)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又方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露宿丸见后十六卷胃腑痼冷积热门)。
大黄(二两) 小草 甘草 芍药 芎 葶苈(各一两)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一岁小儿二丸,渐加之。(《翼方》无杏仁,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
论曰∶凡病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 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
大曲丸
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常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 曲(各一升) 附子 干姜 当归 人参(各三两) 赤石脂(一两) 桔梗 女萎(各二两) 吴茱萸 皂荚(各五两) 蜀椒(二两半) 乌梅(五十枚)
上十三味为末,蜜酢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二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消食断下丸
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 大麦 (各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服。
干姜散
治不能食,心意冥然忘食方。
干姜 法曲 蜀椒 豉 大麦 (各一升)
上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三方寸匕,日三,以能食为度。
消食丸
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 曲(各一升) 干姜 乌梅(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丸
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 麦 杏仁(各五两)
上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 推荐作品:
- 子
- 集
- 十三经
- 诗经
- 尚书
- 周礼
- 仪礼
- 孟子
- 尔雅
- 公羊传
- 谷梁传
- 其他经学
- 易传
- 子夏易传
- 匡谬正俗
- 正史
- 宋史
- 晋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金史
- 北齐书
- 辽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编年史
- 资治通鉴
- 杂史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越绝书
- 万历野获编
- 徐霞客游记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华阳国志
- 蛮书
- 岭外代答
- 通典
- 传习录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荀子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近思录
- 春秋繁露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中论
- 北溪字义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便宜十六策
- 历代兵制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管子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洗冤集录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葬书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月波洞中记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谱录
- 书目答问
- 千字文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人物志
- 公孙龙子
- 困学纪闻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尚书正义
- 池北偶谈
- 风俗演义
- 类书
- 艺文类聚
- 小说家
- 山海经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喻世明言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孽海花
- 狄公案
- 雍正剑侠图
- 花月痕
- 穆天子传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白牡丹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北史演义
- 薛仁贵征东
- 毛公案
- 释家
- 心经
- 中说
- 僧伽吒经
- 道家
- 老子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亢仓子
- 尹文子
- 古文观止
- 幽梦影
- 呻吟语
- 日知录
- 郁离子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随园诗话
- 沧浪诗话
- 词源
- 词曲
- 长生殿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