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方·秘涩第六
(论一首 方四十四首 灸法十五首)
论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闭涩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猝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以通之也。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麻子仁丸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也。
麻子仁(二升) 枳实 芍药(各八两) 杏仁(一升) 大黄(一斤) 浓朴(一尺)
上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
芒硝 乌梅 桑白皮(各五两) 芍药 杏仁(各四两) 麻仁(三两) 大黄(八两)
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闭涩不通神方∶
猪羊胆不拘,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不尽须臾更灌。
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
又方 椒豉汤五升,加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不下即用之。
又方 白蜜煎成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如上法。
三黄汤
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一两) 栀子(二十枚)
右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闭,加芒硝二两。
五柔丸
治肠腑闭塞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营卫不和方。
大黄(一升,蒸三斗米下) 前胡(三两) 半夏 肉苁蓉 芍药 茯苓 当归 葶苈 细辛(各一两)
上九味为末,蜜和合捣万杵,为丸如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后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有忧者,加松实, 闾子各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又加黄芩一两)。
大五柔丸
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和营卫,利九窍消谷益气方
大黄 苁蓉 芍药 葶苈 枳实 甘草 黄芩 牛膝(各二两) 桃仁(一百枚) 杏仁(四十枚)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濡脏汤
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
生葛根 猪膏(各二升) 大黄(一两)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大戟(一斤) 大豆(五升) 商陆 牛膝(各三斤)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煎令汁尽,至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 蜜和胡燕屎,纳大孔中即通。
又方 水四两,蜜一升,合煎熟,冷灌下部中,一饭顷即通。
又方 盐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着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纳下部中立通。
又方 治大便难方。
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 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 桑根白皮 榆根白皮(各一把)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 水服桃花末方寸匕,无花时桃根白皮亦得。
又方 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羊蹄根一把约半斤,水二升,煮一升顿服之。
又方 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 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 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 好胶(三寸),葱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 葵子 牛酥(各一升,猪脂亦得)。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葵子取一升,纳酥煮一沸,待冷,分作二服。
又方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 酱清(三升) 麻油(二升) 葱白(三寸)
上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芒硝丸
治胀满不通方。
芒硝 芍药(各一两半) 杏仁 大黄(各三两) 黄芩(一两六铢)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 通草 朴硝(各四两) 郁李仁 黄芩 瞿麦(各三两) 车前子(五合,一云六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
又方 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气立通。
又方 削姜裹盐导之,及干姜食盐杏仁捣丸导之。
治胀满闭不下方∶
吴茱萸(一升) 干姜 大黄 当归 桂心 芍药 甘草 川芎(各二两) 人参 细辛(各一两) 桃白皮(一把) 真珠(半两) 雄黄(十八铢)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马汤
主一切猝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巴豆丸
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便不通方。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练中丸
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肘后》名承气丸)。
大黄(八两) 葶苈 杏仁(熬) 芒硝(各四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食后服七丸,日三,后稍加之。
灸法
大便难,灸第七椎两旁各一寸,七壮。
又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 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灸挟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随年壮。(一云二寸半)。又灸大敦四壮,在足大趾聚毛中。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灸石门百壮。后闭不通,灸足大都,随年壮。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灸两脚大趾去甲一寸,三壮。又灸大趾歧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 青竹叶(一把)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五沸,顿服。
又方 葵子(一升) 榆皮(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葵子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脂一升,空心,分二服。
又方 甑带煮取汁,和蒲黄方寸匕,日二服。
又方 猪脂一斤,水二升煮三沸,饮汁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一升),硝石(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
捣白花胡葵子末,煮汁服之。
又方 末鸡屎白服一钱匕。
灸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营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胁,灸团冈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下,灸之。大小便不通,灸脐下一寸三壮。
又灸横纹百壮。大小便不利,灸八 百壮,穴在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
(计八穴,故名八 )小儿大小便不通,灸口两吻各一壮。小便不利大便数注,灸屈骨端五十壮。
又灸天枢百壮,穴在挟脐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
- 推荐作品:
- 史
- 十三经
- 礼记
- 周礼
- 孝经
- 论语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子夏易传
- 白虎通义
- 史记
- 后汉书
- 明史
- 宋史
- 清史稿
- 旧唐书
- 宋书
- 元史
- 周书
- 南史
- 金史
- 南齐书
- 逸周书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贞观政要
- 五代史阙文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晏子春秋
- 唐才子传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蛮书
- 吴船录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读通鉴论
- 传习录
- 菜根谭
- 三字经
- 幼学琼林
- 国语
- 孔子家语
- 说苑
- 盐铁论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吴子
- 司马法
- 李卫公问对
- 练兵实纪
- 便宜十六策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商君书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折狱龟鉴
- 邓析子
- 医家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难经
- 金匮要略
- 奇经八脉考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针灸大成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肘后备急方
- 扁鹊心书
- 医学源流论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撼龙经
- 滴天髓阐微
- 葬书
- 神峰通考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园冶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墨子
- 百家姓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朱子家训
- 颜氏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陶庵梦忆
- 容斋随笔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尚书正义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太平御览
- 搜神后记
- 水浒传
- 三国演义
- 红楼梦
- 聊斋志异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博物志
- 镜花缘
- 剪灯新话
- 绿野仙踪
- 唐传奇
- 隋唐演义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古今谭概
- 鬼神传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常言道
- 三遂平妖传
- 海上花列传
- 何典
- 夷坚志
- 杨家将
- 绣云阁
- 西汉演义
- 南北史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荡寇志
- 雷峰塔奇传
- 龙城录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老残游记续集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小五义
- 幻中游
- 独异志
- 小八义
- 薛刚反唐
- 春秋配
- 开辟演义
- 林公案
- 海国春秋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残唐五代史演义
- 心经
- 了凡四训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伽吒经
- 庄子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云笈七签
- 悟真篇
- 文子
- 亢仓子
- 刘子
- 诗文评
- 昭明文选
- 别集
- 浮生六记
- 幽梦影
- 郁离子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