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宣扬了封建正统观,突出了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的非正义性。
《女仙外史》当然远不止是宣扬了封建正统观,表达了对靖难之变的看法。其中对桎梏人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也是十分引人注目。为了寄托个人的政治襟袍,吕熊一反史家把唐赛儿称为女妖的做法,精心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女英雄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唐赛儿公然以女仙的身份出现,并且以一女子的身份去创立经邦济世的伟业,以此来傲视须眉男儿。从作品里看到,自幼聪颖过人的唐赛儿竟没有一点女儿家的姻脂气,故吕律预言道,唐赛儿必定要干一番出类拔萃之奇事,,创立至正大之宏勋。讚霸中原,名震九州。故当唐赛儿改装男儿试探吕律是否愿辅佐自己成大事业时,吕律当面赞扬唐赛儿道:唯其女主,所以为千古之独奇;唯其托身于女主,而功名亦与日月争光,尤为千古之至奇。进而又表示他日愿全力相助。很显然,吕熊是在借吕律赞扬唐赛儿来表现其胸中对封建礼教的轻蔑,来为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女子大鸣不平。
《女仙外史》在把矛头对准封建礼教的时候,势必要对程朱理学展开猛烈的抨击。作品有意识地让唐赛儿在十三岁的时候便赋诗表达对宋儒的不满,进而斥责宋儒未达天道。在唐赛儿初访吕律时,又让他们第一次谈话的中心就是指资程朱理学,发出宋儒独尊之后的社会如同黑夜,绝无一隙光明的感叹。当唐赛儿竖起起义勤王的大旗后,作者又有意识地让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吕律来辅佐唐赛儿,以此来强调女子的才干与智慧超过男儿,以此来揶揄程朱理学。,继而又在第三十七回中,义军设科取士的条款中规定但沿袭宋人旧解者不录。读者在《女仙外史》以前的古典小说中很少看到如此集中的、如此直接的把矛头指向程朱理学的内容。
此外,《女仙外史》还强调了民族斗争的内容。当唐赛儿义军横扫山东,永乐政权陷入危机之时,卫青在朱棣的默许下东渡日本勾结倭寇入侵中国。这一情节的出现无疑扩大了《女仙外史》的内涵,这既强调了唐赛儿与朱棣的忠奸之战的必然性,又突出了唐赛儿起义更为积极的社会内容。这样当朱棣纵容倭寇在沿海肆意烧杀抢掠时,聂隐娘等六个奇女子不费吹灰之力,斩杀十万倭寇。这一奇幻笔墨张扬了民族战争胜利的豪气,有力地批判了卖国求荣者的劣行。,从卫青勾结倭寇溺海身亡的内容里,似乎可以感受到作者那不平静的心境,似乎在这不平静的背后还隐含着作者对引清兵入关事件的批判态度。
艺术特色
在艺术结构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女仙外史》主要采取了历史编年的结构方式,基本按照历史的进程来结构故事,但由于它是给女仙作外史,故在结构的处理上又隐含着《西游记》式的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女仙外史》的结构又同《西游记》结构的模式大体一致,它们都是将整个作品分成三大块。首先写唐赛儿,一写孙悟空的成长史,接着出现一个过渡的情节,一写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一写观音东土寻找取经人。最后写唐赛儿勤王一路证讨朱棣,,写孙悟空保唐僧取经一路降妖捉怪。尽管如此,历史编年的结构,还是全书的主干。这样,当读者掩卷沉思时就不能不佩服吕熊的结构意识,他竟能将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有机地溶入《女仙外史》的结构中。
在人物塑造方面,《女仙外史》既吸收了历史演义、神魔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又以突出人物的英雄传奇为主,将《水浒传》中表现英雄传奇的具体生活材料加以改造变形来为塑造人物服务。为了塑造唐赛儿,在吕熊的精心安排下,唐赛儿居然象宋江一样也得了九天玄女的天书。每当紧要关头,九天玄女天书总是帮助唐赛儿排遣疑难。历史演义是英雄传奇的母体,《女仙外史》既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又要遵循塑造英雄传奇式人物的法则。在吕熊的惨淡经营下,,当读者品味《女仙外史》的一些情节时,便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如第二十四回,故事叙述唐赛儿擢拔文武官员,赴演武场考校将士,于是一批小将各夸其能,上场献艺,各得封赏,是时南山有虎伤人,一小将抢先出列前往徒手搏虎。细心的读者便会发现这一情节的前半段源于《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锦袍悬赏众将士比武的场面,后半段则源于《水浒》打虎的情节。可以讲,由于吕熊对人物塑造的力不从心,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人物的传奇性特点,,但由于忽视了在事件中多层次地突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方面,作品中的大多数人物的性格较为模糊。特别是当情节无法发展下去的时候,吕熊不是强调人物对事件的积极态度,而是拉出神来凑,从而给《女仙外史》在塑造人物方面留下败笔。
- 推荐作品:
- 经
- 史
- 诗经
- 礼记
- 周礼
- 孟子
- 尔雅
- 易经
- 其他经学
- 中庸
- 笠翁对韵
- 易传
- 文昌孝经
- 白虎通义
- 匡谬正俗
- 汉书
- 后汉书
- 旧唐书
- 元史
- 新五代史
- 魏书
- 旧五代史
- 南史
- 北史
- 金史
- 辽史
- 明季南略
- 编年史
- 续资治通鉴
- 西夏书事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三朝北盟会编
- 过江七事
- 松漠纪闻
- 顺宗实录
- 东观奏记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传记
- 明儒学案
- 英雄记
- 载记
- 越绝书
- 江南野史
- 地理
- 水经注
- 东京梦华录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武林旧事
- 华阳国志
- 都城纪胜
- 岭外代答
- 庐山记
- 政书
- 通典
- 史评
- 传习录
- 儒家
- 菜根谭
- 增广贤文
- 三字经
- 弟子规
- 围炉夜话
- 幼学琼林
- 孔子家语
- 说苑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北溪字义
- 兵家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六韬
- 三略
- 将苑
- 司马法
- 太白阴经
- 乾坤大略
- 兵法二十四篇
- 武经总要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翠微先生北征录
- 韩非子
- 法家
- 管子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慎子
- 扬子法言
- 棠阴比事
- 邓析子
- 医家
- 齐民要术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千金方
- 药性歌括四百味
- 洗冤集录
- 食疗本草
- 饮膳正要
- 温病条辨
- 术数
- 神相全编
- 渊海子平
- 葬书
- 九章算术
- 天玉经
- 疑龙经
- 焦氏易林
- 李虚中命书
- 灵城精义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艺舟双楫
- 园冶
- 谱录
- 茶经
- 吕氏春秋
- 百家姓
- 淮南子
- 智囊全集
- 格言联璧
- 梦溪笔谈
- 朱子家训
- 论衡
- 夜航船
- 名贤集
- 陶庵梦忆
- 权谋残卷
- 龙文鞭影
- 老老恒言
- 南越笔记
- 金楼子
- 风俗演义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宣室志
- 世说新语
- 水浒传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绿野仙踪
- 幽明录
- 老残游记
- 二刻拍案惊奇
- 新齐谐
- 酉阳杂俎
- 隋唐演义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北游记
- 三遂平妖传
- 何典
- 夷坚志
- 西汉演义
- 女仙外史
- 韩湘子全传
- 说唐全传
- 荡寇志
- 前汉演义
- 雷峰塔奇传
- 说岳全传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白牡丹
- 幻中游
- 小八义
- 开辟演义
- 北史演义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心经
- 无量寿经
- 僧伽吒经
- 僧宝传
- 道家
- 阴符经
- 列子
- 神仙传
- 太玄经
- 悟真篇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亢仓子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昭明文选
- 曾国藩家书
- 呻吟语
- 日知录
- 西湖梦寻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训蒙骈句
- 词源
- 诗人玉屑
- 词曲
-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