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南史》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南史》没有采取编年体,而是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删繁就简,以便阅读。列传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以家族为单位合为一卷,对于了解门阀制度盛行的南北朝社会,有一定的方便。对各朝正史以删节为主,但有应删而未删的,如宋、齐、梁、陈四朝受禅前后的九锡文和告天之词等官样文章;有过求简练以致混乱不确切的,如把都督某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的官衔,一律省成某某州刺史加都督;也有由于对原书史文未能很好领会而把重要字句删去的。
《南史》中也有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等书中所未载的材料。虽然记载细微琐事较多,而且杂以神怪迷信,但也不乏有意义的史料。《宋书》未立文学传,《南史》以因袭为主,因而文学传不包括宋而从南齐丘灵鞠开始。这说明李延寿撰写《南史》《北史》的体制是汇集正史的纪传,因而拘泥于原书,没有达到李大师横则沟通南北,纵则贯串几代,综合成为新著的意图。,《新唐书》李延寿传的评语说,其书颇有条理,删落酿辞,过本书远甚,是不恰当的。
文字简明
《南史》文字简明,事增文省,在史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不足处在于作者突出门阀士族地位,过多采用家传形式。例如将不同朝代的一族一姓人物不分年代,集中于一篇中叙述,实际成为大族族谱。
以王、谢等大家为主,《列传》多附传,附传的人物多属家族成员,例如《南史·袁湛传》附传人物达12人,《北史·陆俟传》附传多至20人,前后相去百余年,乃至于有大量的神怪迷信,王鸣盛批此甚谬妄。《南史》《北史》中,某些传文亦有重复现象。
- 推荐作品:
- 经
- 集
- 十三经
- 尚书
- 仪礼
- 尔雅
- 其他经学
- 中庸
- 子夏易传
- 大戴礼记
- 匡谬正俗
- 三国志
- 汉书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新唐书
- 旧唐书
- 宋书
- 新五代史
- 魏书
- 北史
- 梁书
- 辽史
- 逸周书
- 编年史
- 汉官六种
- 纪事本末
- 杂史
- 贞观政要
- 靖康传信录
- 奉天录
- 九州春秋
- 别史
- 平宋录
- 列女传
- 十七史百将传
- 唐才子传
- 明儒学案
- 十六国春秋
- 高士传
- 吴越春秋
- 江南野史
- 地理
- 徐霞客游记
- 大唐西域记
- 洛阳伽蓝记
- 蛮书
- 庐山记
- 通典
- 史通
- 儒家
- 荀子
- 围炉夜话
- 国语
- 孔子家语
- 明夷待访录
- 帝范
- 潜夫论
- 中论
- 兵家
- 三十六计
- 孙子兵法
- 素书
- 孙膑兵法
- 三略
- 吴子
- 司马法
- 乾坤大略
- 李卫公问对
- 虎钤经
- 投笔肤谈
- 韩非子
- 法家
- 商君书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邓析子
- 医家
- 农家
- 天工开物
- 齐民要术
- 农桑辑要
- 氾胜之书
- 黄帝内经
- 本草纲目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
- 濒湖脉学
- 针灸大成
- 饮膳正要
- 扁鹊心书
- 温病条辨
- 术数
- 三命通会
- 渊海子平
- 葬法倒杖
- 焦氏易林
- 月波洞中记
- 棋经十三篇
- 艺舟双楫
- 谱录
- 茶经
- 随园食单
- 书目答问
- 鬼谷子
- 墨子
- 淮南子
- 格言联璧
- 笑林广记
- 陶庵梦忆
- 人物志
- 权谋残卷
- 老老恒言
- 金楼子
- 西京杂记
- 避暑录话
- 类书
- 太平御览
- 宣室志
- 小说家
- 三国演义
- 西游记
- 聊斋志异
- 搜神记
- 警世通言
- 儒林外史
- 醒世恒言
- 西厢记
- 太平广记
- 阅微草堂笔记
- 封神演义
- 博物志
- 镜花缘
- 东周列国志
- 剪灯新话
- 初刻拍案惊奇
- 官场现形记
- 新齐谐
- 唐传奇
- 酉阳杂俎
- 子不语
- 济公全传
- 三侠五义
- 狄公案
- 十二楼
- 穆天子传
- 三刻拍案惊奇
- 北游记
- 海上花列传
- 绣云阁
- 女仙外史
- 说唐全传
- 儿女英雄传
- 雷峰塔奇传
- 岭表录异
- 后汉演义
- 李公案
- 刘公案
- 朝野佥载
- 南史演义
- 河东记
- 独异志
- 小八义
- 春秋配
- 两晋演义
- 薛丁山征西
- 毛公案
- 声律启蒙
- 无量寿经
- 五灯会元
- 中说
- 僧宝传
- 阴符经
- 列子
- 黄帝四经
- 黄庭经
- 神仙传
- 文子
- 文始真经
- 老子想尔注
- 诗文评
- 总集
- 古文观止
- 冰鉴
- 幽梦影
- 呻吟语
- 龙川别志
- 伯牙琴
- 文心雕龙
- 沧浪诗话
- 诗人玉屑
- 词曲
- 牡丹亭
- 桃花扇
- 长生殿